“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工业兰州的建设和形成,同样也经历了起起伏伏,几代人、几十年的艰辛付出,近似于“举国之力”的投入,才让兰州担起工业重镇的称号。今天我们从“力度”,来感受一下这个巨大的变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工业呈现基本瘫痪状态,国家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一五”“二五”期间,上到政策性战略倾斜,下到全社会的硬、软件匹配,加之固有的能源和地理优势,短短几年间,兰州便一跃成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现代工业的各类要素开始迅速集聚。1953 年初冬,中央给兰州送来了 100 多位专家组成的团队,同行的还有近百位苏联专家,轰轰烈烈的建设全面启动,工业兰州的底色开始喷涂。
在振兴民族工业,建设新家园这个宏大理想的感召下,党中央通盘考虑,决定采取企业内迁和劳动力调配的办法动员全国各地的企业、资金、人员支援兰州建设,成千上万、各行各业的人才从祖国各地汇集到金城兰州,短短几年时间,兰州城市人口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24 万人增加到 50 多万人。一时间,兰州迎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光”时刻。
上个世纪 50 到 70 年代,超大力度加持下的工业化进程,让兰州进入了有史以来成就最为辉煌的运行区间,并成为当时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一五”期间,是兰州城市各方面发展最快的 5 年,截止到 1956 年底,兰州国民经济总产值达到 2.33 亿元,平均年递增 48.5%。古老的兰州城迅速成为西北高原的工业明珠,这座黄河流经的城市,在历史的洪流中,沧海变成了桑田。
1979 年,兰州市完成工业增加值 17.7 亿元,2020 年完成 727.46 亿元。42 年间,工业增加值实现 41 倍增长。从“一五”到“十四五”;从“分散、靠山、隐蔽”到“出城入园”、“腾笼换鸟”,兰州在工业发展上的力度从未减持!
工业兰州再攀高峰,根据“十四五”规划,兰州明确构建“四梁八柱”产业新体系,截至 2020 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 657 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达到了 48 家,占全省的 46.6%。也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储备库,孵化新兴企业,组织企业专题培训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出台,以始终如一的力度换取产业精进的宽度。其中,不乏以兰州佛慈制药为首的“中华老字号”首当其冲,在不断完善和扩大自身产业链条的同时,也早已将利益触角伸向了全球市场,“中国中成药行业会员企业出口十强”头衔背后的经济价值让众多同行望尘莫及。
眼下,“兰州制造”越来越多的迈向“兰州智造”。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兰州这座地处中国地理中心的城市、陆上丝绸之路异彩纷呈的战略节点,将再次成为中国宏大战略布局的关键一环,演绎更多值得期待的未来故事。
总制片丨刘立山
总监制丨安希荣
监 制丨汪文学 汪世伟 肖洁 崔凌云 徐晓兵
策划制作丨韩彤 董鑫 孟夏 李庆 李沛柯 宗成贤
联 络丨张建平 李昕 颜娜 刘超 张旭永 周言文
特别鸣谢 兰州市档案馆
编辑丨孙悦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