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1-09-13
东坡先生:最忆徐州中秋月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

[ 宋 ]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关于明月与中秋,苏轼《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流传最广的佳作,没有之一。

作者借月的阴晴圆缺,来表达自己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哲学体悟。整首词以疑问起句,引人入胜境,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远离、孤高旷远的氛围,最后以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收尾,在感慨中寄托对世间的美好祝愿。通篇读来有旷达之风,但又难掩徘徊与伤感。

伤感缘何而起?词前小序透露了原因:"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 1076 年),苏轼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中秋之夜天气很好,他饮酒赏月,通宵达旦,一醉方休,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在小序中点明,写作此词是为了 " 兼怀子由 ",子由是苏轼弟弟苏辙的字,之所以怀念弟弟,是因为在本该家人团聚的中秋之夜,兄弟俩却因为宦游在外,已经有六年未能团聚了。

明月惹人,越是皎洁的月光,越照映出词人心中对亲人的牵挂之情。

晋 王献之 《中秋贴》

在未能与亲人团聚的六年里,苏轼的足迹从中原到江南,又到了山东。

那是熙宁三年(公元 1070 年),在京城为官的苏轼自请外任,并于熙宁四年(公元 1071 年)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

放着好好的京官不做,非要自请外任,是因为苏轼在京城惹了一身麻烦。早前,他因直言新法弊端,而被新党党羽诬以贩运私盐等罪名,虽查无实据最终不了了之,但苏轼深感宦海险恶,为了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便自请外任。

在杭州为官三年,苏轼为当地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事,留下许多美谈。

熙宁七年(公元 1074 年),苏轼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在密州,苏轼也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宋史》以及苏轼本人的文章之中,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熙宁九年(公元 1076 年)八月 , 京城传来消息 , 苏轼将迁任汝州。汝州紧邻京城 , 其地位之重要远胜密州,消息一出,苏轼心中自然欢喜;与此同时 , 新政恶果渐现 , 王安石的相位岌岌可危 , 这更应验了苏轼当初的判断。

此时的苏轼,既有 " 我欲乘风归去 " 大展宏图的渴望 , 同时 "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深怕再次陷入党争漩涡。是进是退?苏轼一时陷入了两难,小序里的 " 大醉 ",正是为此而醉。

中秋之夜,满腹心事,苏轼想说给弟弟苏辙听,但两人却天各一方。

宋 马和之《月色秋声图》

《水调歌头 · 徐州中秋》

[ 宋 ] 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 青天 " 仿佛读懂了苏轼的心思。《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问世一年之后,熙宁十年(公元 1077 年)的中秋,苏轼和弟弟苏辙终于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下了,那是徐州的月光。

苏辙仿照哥哥苏轼前一年的旧作,写下了《水调歌头 · 徐州中秋》。

词的上片,苏辙一开始就点出与哥哥分别时间之久——已经有七年中秋节没能团聚了。这次相聚,兄弟在中秋之夜一同泛舟清河古汴,本来应该是快快乐乐的,但是坐在船上,耳朵里传来的凉州曲,却让人感到凉从心底起,目光所及,小洲上惊起南飞雁,更引发人的惆怅。

词的下片,苏辙感叹明月无情,不会为人滞留,过了这个中秋,兄弟即将分别。念及将来,他担心 "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东汉王粲滞留荆州十二年,才华和抱负不得施展,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写下《登楼赋》。苏辙借王粲登楼的典故,来表示对未卜前途的担忧。

这种未卜,是对自己的担忧,也是对哥哥苏轼的担忧。

宋 马远 《月下把杯图》

说回熙宁九年(1076),中秋之后,苏轼并没有迁任汝州,而是得到移知河中府的命令。苏轼离开密州南下,打算到河中府任职。

熙宁十年春,苏辙自京师往迎,兄弟同赴京师。抵陈桥驿,苏轼奉命改知徐州。不久后,苏辙陪同哥哥同赴徐州,并留在徐州盘桓百日。

从迁任汝州到移知河中府,再到改知徐州,短短几个月,苏轼的职务发生三次变化。最终指向同一个目的——使他外放不得归。他知道,京城之中,有一股深不可测的力量在左右着他的前途。

尽管如此,苏轼还是恪尽职守。他在徐州的活动,《宋史》有载。

当时,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由于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见此情景,苏轼说:"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他下定决心与徐州城同存亡,一方面稳定民心,对富人和穷人一视同仁,要求他们留下来守卫城市;另一方拜访守城的军队,要求他们拿出实际行动抵御和治理洪水;又责任到人,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他本人则日夜坚守在城墙上,随时关注水情。

由于官民勠力同心,徐州城最终得以保全。

身在仕途,苏轼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他的弟弟苏辙,也同样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这年中秋之后,苏辙将转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阳)留守签判任,在《水调歌头 · 徐州中秋》,潜藏着他对未卜前途的担忧。

宋 赵佶 《闰中秋月帖》

《阳关曲 · 中秋作》

[ 宋 ]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熙宁十年(公元 1077 年)的中秋,弟弟苏辙写下《水调歌头 · 徐州中秋》,记录兄弟泛舟度中秋的事情,哥哥苏轼则写下《阳关曲 · 中秋作》,记述同一件事。《阳关曲》因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中 " 西出阳关无故人 " 句而得名,苏轼这首小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切合。

晚间云雾全都消散,月亮高悬天空,一片清辉。银河寂静无声,玉盘一样皎洁明亮的月亮却并没有停止转动。苏轼感慨和弟弟相聚的时光如此之短暂,这一次分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聚,而明年的此时,不知道自己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月亮。

苏轼笔下的中秋月夜,寂寞、冷清,他的心境似乎比前一年更低沉,好在身旁有弟弟相伴。

宋 李嵩 《月夜看潮》

苏轼在徐州任职两年。元丰二年(公元 1079 年)调任湖州,不久后又惹来麻烦,遭人弹劾,说他诗文中用语暗讥讽朝政。苏轼随即被逮捕,史称 " 乌台诗案 "。

此次入狱,凶多吉少,苏轼在绝望悲痛之际,赋诗一首给弟弟苏辙。他写道:"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而受他连累的弟弟苏辙,不仅没有埋怨这位 " 不靠谱 " 的哥哥,反而向神宗皇帝上书,愿意替哥哥坐牢。

苏辙并没有被下狱,但是被贬官。而在往后,他将时时与哥哥苏轼同进退。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 年),苏轼被贬海南儋州,苏辙被贬于广东雷州。这年五月,兄弟在广西藤州团聚,直到苏轼于四年后病逝常州,兄弟二人再也未能相见。

轼,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辙,车轮行走留下的痕迹;轼与辙,兄弟亦步亦趋,以血缘为盟,以情操为誓,结伴走完了他们的人生。

熙宁十年(公元 1077 年)中秋,徐州的明月,照亮他们的余生往后;古往今来,三首浸透兄弟情深的词作,温暖着无数被困于人生旅途的我们。

五代 《浣月图》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白雁 / 文

相关标签

苏轼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