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无锡 2021-09-24
赞!退捕一年,太湖湖鲚个头大了近1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围绕长江经济带 "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于去年 10 月 10 日退捕的太湖,生态系统正在改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8 月份鱼类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以往约占太湖年总产量 50% 左右的湖鲚数量较去年大幅减少,平均个头由往年的 12 厘米增加至 20 厘米以上。

" 这表明退捕使大量湖鲚有了长大的时间,食物网结构得以优化,湖泊生态系统有了改善。" 该中心研究员徐东坡说。

太湖多年来一直维持较高强度的捕捞,导致鱼类低龄化、低质化态势明显。

徐东坡介绍,从近 10 年的监测来看,太湖每年渔业产量 7 万吨左右,其中约 50% 为小型鱼类,且大多数为低龄鱼类。低龄鱼类过多,表明水生生物群落结构不合理,会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渔业资源的自我恢复能力。

去年,太湖捕捞期由以往的 5 个月缩短为 1 个月,之后又实施了退捕,为湖里的鱼苗、幼鱼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据介绍,幼年湖鲚主要吃浮游动物,而浮游动物喜欢吃藻类。此次监测检验结果显示,20 厘米以上的湖鲚肠道中出现了不同比例的䱗条、麦穗鱼以及湖鲚幼鱼等以浮游动物为食的小型鱼类鱼苗,表明大规格的湖鲚喜吃小型鱼类、鱼苗。因而今年湖鲚数量减少、规格增大。他们在 8 月乘船入湖监测时,经常能看到湖里有鱼跃出水面嬉戏,这在前几年几乎看不到。

研究人员表示:小型鱼类的减少,促使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大量增加,成为抑制藻类生长的中坚力量。今年太湖无锡水域的藻密度、蓝藻水华发现频次和面积同比下降 20% 以上,与此不无关系。

此外,我市还通过放养鲢、鳙、贝类等滤食性生物来改善太湖水质。仅 2013 — 2016 年,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联合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在梅梁湾、竺山湖等北部湖区开展 " 以渔控藻 " 项目,通过放养鲢鱼鳙鱼,累计消耗藻类 650 多万吨,从湖体移除冗余氮磷营养盐 3300 吨以上,节约污水处理费用 2.66 亿元,同时放养的鲢鳙共形成了 82308.33 吨产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令人欣喜的是,长江渔业资源亦呈恢复趋势。

该中心今年进行了长江下游刀鲚汛期资源科研调查。参与调查的江阴市申港三鲜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冰清介绍,他们要对捕捞上来的刀鱼定编号、量尺寸和检测,在禁捕前几年当地渔民经常忙碌好几天都捞不到的刀鱼,现在科研调查时轻松就能捕捞到,有时一小时就能捕上来 300 多条。

调查显示,长江里的刀鱼数量和往年比成倍增加,大规格刀鱼也明显增多,而且鲈鱼、鮰鱼等数量和种类也增加不少。

来源:无锡生态环境

相关标签

太湖 科研 科学研究 生物 经济效益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