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 2021-09-25
白云区景泰街:探索破解城中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四个难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新快报讯 记者近日从白云区景泰街了解到,针对如何全面推进城中村生活垃圾分类城乡环卫一体化,白云区景泰街道以柯子岭村作为垃圾分类试点,探索形成了一套 " 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 的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城中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新路子。同时探索破解 " 怎么分、谁来分、可持续、如何管 " 四个难题。

景泰街道在总结城乡环卫一体化处理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围绕破解垃圾怎么分类、怎么处理、怎么运输这道难题进行深入研讨,并经历了 " 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 " 的过程,探索形成了群众认同、易于接受的 " 双四分 " 垃圾分类法。

第一个 " 四分法 ",就是把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第二个 " 四分法 ",就是以生活垃圾 " 四分类 " 为基础,建立 " 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 " 的全链条垃圾分类模式,住户把分好类的垃圾投放到家中具有明显标识的分类垃圾桶内,由楼栋长上门收集,将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厨余垃圾专项收运,其他垃圾经中转站压缩处理后,外运到垃圾处理厂焚烧发电,有毒有害垃圾交专业公司集中处理。

注重强化保障,破解 " 谁来分 " 的难题。景泰街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引进有资质的第三方公司负责垃圾分类,政府由 " 花钱养人 " 转变为 " 购买服务 ",让 "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真正实现了高标准处理、高效率运转。其中,在人员配备、资金投入、设备配置和设施完善方面,都建立起长效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城中村垃圾有人来分、有钱运营、有地方处理。

着眼习惯养成,破解 " 可持续 " 的难题。垃圾分类难,难在长期坚持,贵在养成习惯。群众是城中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直接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只有引导群众广泛参与、长期坚持、形成习惯,才能取得良好成效。对此,景泰街道探索实行 " 三周工作法 ",促进群众养成垃圾分类良好习惯。第一周,现场示范,提升分类能力。楼栋长逐户上门发放分类垃圾桶和分类指导手册,现场演示,手把手指导。第二周,重点帮教,增强分类意识。对认识不到位、分类不正确的住户,村干部进行一对一教育指导。第三周,褒先促后,激发群众动力。由楼栋长对分类较好的住户,通过发放日用品等方式进行奖励,对分类较差的进行点对点培训指导。

同时,为增强村民垃圾分类的主动性,做到 " 愿意分 ",通过 " 两杆秤 " 调动群众回收利用的积极性 : 保洁员一杆秤,上门对农户家的可回收垃圾,以高于城中村废品收购价格进行称重收购;垃圾中转站一杆秤,对保洁员收购的可回收物进行称重,集中出售给废品收购站,差价补贴给保洁员。

抓好机制完善,破解 " 如何管 " 的难题。做好基层工作,离不开机制保障,城中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必须明确实施步骤和奖励办法,建立完善涵盖党政 " 一把手 " 到职能部门的责任体系。同时,建立街、村、楼栋长三级监管体系,在街道层面成立 " 城中村垃圾集中处理协调服务中心 ",在村层面由专门组织对试点村工作开展日常检查,在村级层面由两委班子成员担任街巷长,对村民分类工作指导监督。通过规范管理、宣传引导、习惯养成,来保障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高效有序运行。

在全面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基础上,景泰街始终把抓好城中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作为城中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场硬仗来打,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采写 新快报记者李应华 通讯员叶余敏

相关标签

垃圾分类 城中村 景泰 指导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