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神赋 > 九章》为戴燕教授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凡九章。作者从文学、艺术和历史等相关侧面,重建曹植写作《洛神赋》的文学背景与传播过程,以此突破 " 感甄 " 说和 " 思君 " 说的旧式解读,分析曹植写作《洛神赋》本来的寓意,并探究《洛神赋》跨越千年的文学生命力。
戴燕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学术史,著有《玄意幽远》《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研究入门》《〈三国志〉讲义》等书。
戴燕教授认为,因为梅兰芳演出《洛神》,使现代人对曹植的《洛神赋》也有了连带的关注,可又恰恰是因为《洛神》,导致人们对《洛神赋》的现代解读被引向 " 歧途 "。文学的存在与不朽,不是因为它有纯净的品质,才获得生机,才被珍视,反而由于文学是众声喧哗的,繁复而丰满、嘈杂而蓬勃、混沌而有生命的力量。所谓繁复、嘈杂、混沌,又或者是说众声喧哗,在这里指的是:第一,文学都不是在真空的环境,而是在矛盾、冲突中产生的,它的外部世界就极其复杂,从不单纯,不是只有一种颜色、声音,是影像叠加、声音嘈杂、状态混沌的。第二,文学本身也包含着许多矛盾冲突、横七竖八的信息,在文学内部,有时候是有清晰的逻辑、明白的宗旨,但也有时候毫无章程、指向不明,有时候还是指桑骂槐、缘木求鱼,总体上也是复杂、纷乱、混沌的。第三,文学并不总是能 " 他乡遇故知 ",相反,经常是有 " 无心插柳 " 或者 " 对牛弹琴 ",是在一种未能预见的情形下,被接受、被继承,即所谓移花接木、郢书燕说,由此,文学也转入了一个新系统、新世界,在新系统和新世界得到重生,并且从此融入文学的历史长河。这样的文学,绝不是白纸黑字而只要通过一个字一个字的训诂就能讲清楚它意思的文本,文学在根本上是错综的、杂交的、混沌的。《洛神赋》便是这样的一个文学,对它的研究,因此要改变过去的方式,将它放到 " 众声喧哗 " 也就是繁复、嘈杂、错综、混沌的文学观念下面。
《< 洛神赋 > 九章》
戴燕著
商务印书馆 2021 年 8 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