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09-27
专访嘉宾汪小平——开启弘扬本土红色文化的全新征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此次红动陇原 100 年 " 如意甘肃 · 甘肃如意 " 大型联合直播活动中,有一位特邀嘉宾极具人气,他以史为据围绕甘肃红色文化侃侃而谈,用妙语连珠的解读吸引了无数网友的点赞和围观。他,就是省文联副主席、兰州市首席专家汪小平。活动结束,汪小平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分享了他在活动中收获的诸多感动以及对本土红文化发展寄予的殷切希望。

点评:直播活动彰显发展能力、创新智慧

" 首先名字就起的特别好——‘红动陇原’,而且又正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都在学党史、感党恩的时期,这就是把党史学习教育落实到了具体行动上。" 刚刚走下直播台,汪小平激动的心情显然还未完全平复下来:" 这次活动影响范围之大、涉及地域之广都应该是同类活动中十分少见的,对于宣传甘肃以及进一步树立甘肃文化自信有着极为显著的作用。特别是,通过活动让更多人接触到了甘肃极为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这必将成为我省爱国主义教育史上十分具有纪念意义的经典之举。"

" 从活动举办的整个过程来看,无论是筹备还是实施都考虑的十分周全,不仅有每一处红色遗迹的详尽介绍,更是以多媒体的鲜活形式,通过全省党报党媒的全媒体渠道,进行了广泛的、直观的展示宣传。" 他高兴的说:" 这样的全媒体形式十分好,这充分彰显出了党报党媒在新时代的新担当,在肩负宣传党的政策、发出党的声音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同时,还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努力的创新宣传方式。可以说,作为媒体人可以策划并实施这样档次的活动十分难得,绝对是发展能力、创新智慧的体现,更是责任感的彰显。"

" 除了荣幸之外,这对我自己也是一次难得的提升,因为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有这样的经历对自己来说绝对是一种充实。" 汪小平由衷的表示:" 以前,也是真的没有认真去思考和理解各地州市有关红色文化方面的人文历史,以及近年来经济发展方面的变化,通过参与这个节目我也收获颇丰。而且,我觉得,对于参与这个活动的所有记者应该都是一次提升。因为,我们过去很少去系统的了解和感悟,甘肃各个地州市的经济、历史、人文等不同方面的变化。甚至可以说,对于参与和观看了这个活动的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精神方面的提升。"

" 十分遗憾的是,毕竟节目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感动和升华都展示的事无巨细,但也基本成功的、完整的对甘肃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一个梳理。" 交谈中,汪小平也十分中肯的评价了此次活动:" 也许这其中还是有遗漏,但起码这件事兰州日报做了,这就是媒体的责任。在活动中我还发现,兰州日报全媒体团队已经十分成熟。我记得多年以前,在媒体融合还没开始的时候,《兰州日报》还是十分标准的传统纸媒,如今能培养出这样一支兼具新闻采写、多媒体制作、大型宣传活动策划实施等多方面优秀能力的团队十分令人惊讶。在这支队伍身上,我也看到了大家的敬业和专业,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曾经地道的传统纸媒竟然成功实现了如此巨大的蜕变,在顺应新形势、新发展的道路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他感慨的说:" 如今,《兰州日报》已经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宣传党的政策、发出党的声音这条发展道路上,以更新颖、更先进、更鲜活的方式让全社会知道我省各地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发生的翻天覆地般的变化。"

感言:要用 " 工匠精神 " 挖掘红色文化

" 甘肃是一个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厚的省份,仅红军长征就在甘肃境内经过了河西、甘南等很多地方,还有很多保存完好且极具代表性的红色遗迹,关键是如何将这些资源利用好。" 交谈中,汪小平对甘肃文化的深厚情感溢于言表:" 我觉得,不能像‘撒胡椒面’一样做应景式的文章,而是要一件一件的做扎实,关键就是要持之以恒的去做透,要用‘工匠精神’去做。而不是需要的时候拿出来,不需要了就将其尘封,这样对于我们的红色资源就是一种浪费,甚至是一种不尊重。"

"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研究透,还要表现透,不仅要用传统的方式,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方式,要与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进行紧密的结合。" 他强调:" 这样,才能将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一个一个的打造起来,就像我们的这次活动的名字‘如意甘肃’一样,将省内的红色资源整个串成一个主题鲜明的‘红色如意甘肃’来,这一定会成就一种新的呈现形式。这样,甘肃的红色文化才会被更多人去了解。"

" 实际上,‘红动陇原’大型直播活动的落幕并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对甘肃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宣传推广工作的全新开端,必将为之后红色文化的进一步弘扬开启新的征程。" 听得出,汪小平对甘肃红色文化未来的发展寄予了美好的希望:" 因为未来,我省还是要进一步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利用和价值发掘,所以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讲好红色故事,这样才能让人们每到一处都不仅仅只是参观浏览,而是能沉浸到一个个感人的红色故事之中,去感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进而去润泽自己的智慧人生。"

他说:" 红色资源是我们的先辈赋予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但是‘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必须要将自己的资源优势和人物故事‘喊’出去,进而才能更好的实现保护和利用,让这笔财富发出最灿烂的光芒、传递出最温暖的热度,最终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精神力量的升华。"

建议:集中精力打造红色影视作品

" 在兰州,我们有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兰州市烈士陵园、8 · 26 战场遗址、张一悟纪念馆等诸多红色文化遗址,每一处都蕴含着很多极为丰富、鲜活、感人的红色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令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而且,这些珍贵的资源放在全国的红色历史中也都是十分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这些十分有必要进行深度的梳理和科学的整合。" 细数兰州红色文化资源,汪小平的话语里透着无比的自豪。

他说:" 比如,如果我们根据史实恢复西北最后一战——彭德怀元帅的指挥所,这势必会成为一个在兰州享受红色旅游的必去选择,因为这个名字绝对是家喻户晓且充满传奇色彩的。而且,不少城市为了发展红色旅游还在挖空心思去做‘无中生有’的事,那都是明显的短期行为。而我们却是恰恰是‘有’,只需要去想办法‘做’的更好、更生动。"

" 近年来,兰州市在纪录片和电影创作方面还是打出了一些威风的,完全可以集中精力去打造一批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 汪小平认为:" 因为,影视是我市众多文化传播领域里最后可能实现突破的,无论是受众面、传播力都显著高于其他领域,其传播手段也十分多样化。影视传播的渠道非常多,不仅有电视台、电影院、院线,还有无所不在的网络,是受众面最大的。一台好戏,在全国演出一百场,最大的剧院也就不过 2000 人,加起来也就 20 万人看到。但是,一部好电影的观众随便都有几亿人,这还仅仅是院线和电视的播出,通过网络的点击就更加无法估算。"

秘诀:抓住小切口、开启大视角

" 今年以来,颇受省内外关注的儿童剧《大豆谣》是一个特别好的红色题材作品。" 汪小平直言不讳的说:" 在此之前,全国人们都只知道渣滓洞有个‘小萝卜头’,如今人们又知道了甘肃竟然也有一个‘小萝卜头’,而且这位老人竟然还在世。看到有这么好、这么珍贵的一个红色题材我十分激动,同时也有些遗憾它的姗姗来迟,因为这也体现出我们对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力度还是不够。"

" 当然,这部作品的出现更加证明了我们的红色故事也很生动,而且故事中还有一个十分‘牛’的传奇人物,他就是享誉全国的‘西北歌王’‘情歌王子’王洛宾。" 他说:" 我觉得,这个故事也完全可以用影视的方式去展现,那必将传播的更广、更快。而且,这样的故事在甘肃大地并不少,我们缺乏的是不断的深入挖掘。"

" 总体上来说,对这些红色资源的挖掘需要我们达成更多的共识,对这些珍贵精神财富的呵护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是当下所有人需要思考的事情。" 交谈的最后,汪小平也十分直白的当下存在问题摆在了面前:" 从媒体角度来说,关键一定要把握住抓住小切口、开启大视角的模式,切忌一开始调子就放得太高。就像唱歌一样,一开始起调过高,到了真正的高音部分就真的唱不上去了,大家还不一定爱听。"

" 所以说,想做好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与弘扬,就是要讲故事,不要灌输式、说教式的东西,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去关注、去了解、去牢记。" 他说:" 因为,要解读任何一个大主题,从一个小人物进入都是合适的,只要这个小人物有着绝对的代表性,就能在故事中展示出大视角、呈现出大格局,这必然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相关标签

甘肃 兰州 文化自信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