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扭转 " 唯分数 "" 唯升学 " 等不科学教育评价导向,引导聚焦教育教学质量、遵循教育规律,以全面客观的监测数据支撑教育决策、服务改进教育教学管理,促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日前,教育部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 年修订版)》(下简称方案),对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进行监测的学科领域新增至 9 个,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心理健康,实现了 " 五育并举 " 全覆盖。每个监测周期为三年,每年监测三个学科领域。
新增劳动、心理健康与英语三个学科领域
考虑学生认知和学习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等,方案明确监测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将紧扣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监测学生各学科领域的发展水平及核心素养,开展学生发展质量和相关影响因素监测,系统挖掘影响学生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精准服务教育质量提升。
新方案拓展学科领域,根据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情况,对标《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增加了劳动教育、心理健康和英语三个学科领域,最终确定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心理健康为监测的九个学科领域,实现了 " 五育并举 " 全覆盖。
监测的主要内容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在九个监测学科领域的发展质量状况。二是影响学生发展质量的相关因素,如各学科领域的课程或教育活动开设、学生学业负担、教学条件保障、教师配备、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以及区域教育管理情况等。
将运用脑科学等前沿方法探索多领域综合评价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教育督导的一项制度安排。2015 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正式印发以来,全国已完成两个周期监测,31 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抽取了 1966 个县(市、区)约 120 万名四、八年级学生参加。监测在诊断教育问题、引领教育改革方面作用明显。客观呈现学生全面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成为掌握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的可靠来源;向省政府反馈监测发现的主要问题并督促整改,推动解决长期在教育系统内部循环的老大难问题。
但以往监测发现,我国义务教育尚存在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学生学业负担较重等问题。新方案有利于更加科学、客观地诊断教育问题,为督政督学提供可靠依据,切实推动解决教育问题。
新方案全面总结了经验问题,开展系列专题研究,广泛征求了各方意见,并充分借鉴了国际经验。将创新方式方法,充分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脑科学等领域前沿技术方法,试点开展人机交互测试,探索多领域综合评价和跨年度增值评价。
每个监测周期为三年,每年监测三个学科领域
方案明确,每个监测周期为三年,每年监测三个学科领域。第一年度监测数学、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第二年度监测语文、艺术、英语,第三年度监测德育、科学、劳动。
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不同周期的跨年分析和增值评价,原有 6 个学科的年度安排不变,新增的心理健康、英语、劳动 3 个学科分摊至每年。因艺术演唱和英语听力测试均需要使用耳机等视听设备,考虑便于组织实施和降低成本,安排艺术和英语同年监测。而劳动教育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为给各地开展劳动教育留有时间,确保监测结果科学有效,故将劳动监测安排在周期内最后一年。
据悉,根据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生量大、面广的特点,监测采取三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包括区县、学校和学生抽样。其中,根据人口总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状况,在 31 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取样本县(市、区),占全国总县数十分之一左右(每年约 340 个)。根据地理位置、城乡分布、学校类型等因素,采用按规模成比例概率抽样方法,在样本县(市、区)抽取样本学校,原则上每个样本县(市、区)抽取 12 所小学、8 所初中。在样本学校随机抽取学生,原则上每所样本小学抽取 30 名四年级学生、样本初中抽取 30 名八年级学生。监测结果能够代表全国和各省份的整体水平。
强化结果运用是《方案》的一大亮点,也是新一轮监测的主要改进方向。其新增了区县监测诊断报告和政策咨询报告,建立监测问题反馈和预警机制,将监测结果与优质均衡督导评估等挂钩,推广典型地区经验案例,推动各地建立监测结果运用机制,加强地方监测机构建设。
监测学科领域和主要内容
九个监测学科领域的发展质量状况如何监测:
德育:主要监测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行为规范以及基本国情常识掌握情况等。
语文:主要监测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情况、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
数学:主要监测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情况、运算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英语:主要监测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情况,阅读、写作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等。
科学:主要监测学生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情况、科学探究能力等。
体育与健康:主要监测学生身体形态、机能、体能状况以及健康生活习惯等。
艺术:主要监测学生掌握艺术基础知识情况,通过艺术作品和活动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劳动:主要监测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等。
心理健康:主要监测学生情绪、人际交往等发展状况以及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等。
影响学生发展质量的相关因素
如:各学科领域的课程或教育活动开设、学生学业负担、教学条件保障、教师配备、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以及区域教育管理情况等。
《方案》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 十四五 " 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标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系统改进监测工作、研制出台《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落实评价改革,完善教育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 " 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加强监测结果运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构建了完整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并指出在实施层面要与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有效整合,推动扭转 " 唯分数 "" 唯升学 " 等不科学教育评价导向。
二是引领聚焦质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举措。《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 " 健全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坚持和完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 "。《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提出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有关结果作为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的指标之一,均对高质量开展监测工作、引领聚焦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推动问题解决,实现教育督导 " 长牙齿 " 的有效抓手。以往监测发现,我国义务教育尚存在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学生学业负担较重等问题。研制出台《方案》是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 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监测 " 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更加科学、客观地诊断教育问题,为督政督学提供可靠依据,切实推动解决教育问题。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邓善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