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蛟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剧音乐研究会会员。1955 年 8 月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1978 — 1982 年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理论作曲专业学习,1982 年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5 — 2002 年兰州大学美育教研室任副教授、2003 — 2004 年国家公派赴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文化艺术大学访问学者。2004 — 2005 年回国,任兰州大学艺术学院《敦煌音乐与西部少数民族音乐》硕士点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2005 — 2015 年人才引进至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授、专业带头人。期间任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音乐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2010 — 2015 年任广东省人社厅、广东省教育厅教师高级职称评委,2009 年荣任广东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近日,一首最新创作的歌曲 《崛起吧兰州》录制完成。这首歌曲主题明确、节奏明快、旋律抑扬顿挫、歌词朗朗上口,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记者发现,这首歌的词曲创作均为一人,他就是阔别已久的我省知名音乐家何云蛟。接近古稀之年的他看起来精神矍铄,谈起这首歌曲的创作初衷。他深情地说:" 我是原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2005 年人才引进到广州高校。今年回到故乡兰州,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心情很是激动,于是萌生了创作一首歌颂兰州的歌曲的初衷。于是创作了这首昂扬向上、催人奋进的歌曲。当下,兰州不光是需要歌舞升平的歌曲,更加需要鼓舞人心的作品,特别是需要鼓劲加油助力的好歌曲。希望这首歌曲能给兰州带来正能量,给兰州人民带来福音。"
(获奖证书)
谈起自己的艺术人生,何云蛟说:" 从小我就对音乐很敏感,从 11 岁开始学二胡起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候除了在少年宫学习二胡外,其他管弦类乐器对我来说都是驾轻就熟。"1971 年,何云蛟以文艺兵的身份光荣参军了。" 在部队上, 因为我的基本功比较扎实,得到了领导的赏识,我当上了乐队副队长,那时我们经常下连队采风,在陇东、河西地区收集了很多当地的民歌,采访了很多的民间艺人,当时是没有录音设备,我就采取他们一边唱,我一边翻译成乐谱记录下来的方式,以这样的 ‘笨 ’办法收集了很多民间音乐素材,这个为我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何云蛟说。
1978 年,何云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理论作曲专业。何云蛟说:" 当时我们的老师很多都来自上海,是当时音乐界的翘楚,他们的悉心教授让我打开了音乐理论的大门。" 毕业之后,何云蛟留校任教,之后调入兰大美育教研室。" 那个年代,美育室师资相对匮乏,经常请外校的教授开些专题讲座。为了增强教学能力,我在全校做了调研,发现当时在校大学生普遍非常喜欢音乐,乐理却非常匮乏。于是我向教务处申请在阶梯教室开了《基本乐理》选修课,同时还开设了《中外名曲欣赏》,这两门课的开设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记得每周上乐理课时,阶梯教室座无虚席,连过道都加了凳子。同学们边听边记笔记,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看到学生们徜徉在音乐之中的幸福表情,我第一次感受到教授音乐的美妙之处,也让我更加坚定的继续把音乐做好。" 何云蛟告诉记者。
(获奖证书)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何云蛟持续着自己的音乐创作。在这段时间他担任了八集电视剧《星星的轨迹》《水浒少侠》及 15 集电视剧《西路军》的作曲。1995 年,由他创作的歌曲《黄河首曲吟》,荣获甘肃省委、省政府最高文艺奖(敦煌文艺奖一等奖),之后他担任音乐主创的甘肃电视台专题晚会主题歌《忠诚到永远》荣获公安部金盾文化工程奖。
2000 年,何云蛟应邀与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和省外文书店合作完成了大型西部风情组曲《敦煌引》,全曲共十二个乐章。乐曲运用现代电子音乐与传统管弦乐融合,西方乐器与国乐特色乐器融合的方式创作,外加多声部合唱、童声合唱,大大扩展了音乐的表现力。同年, 北京电影制片厂和西安电影制片厂会同兰大,共同拍摄了电视连续剧《江隆基》,何云蛟担任副导演和作曲。该片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2001 年荣获中宣部 " 五个一工程 " 奖。
2002 年国家基金委向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分配了赴俄罗斯访问学者名额,何云蛟成为其中一员。他说:" 那时我们先要到北京语言大学培训半年俄语,当时我已经四十多岁了,重新学习一门语言的难度可想而知,然而我觉得自己肩负着文化使者的重任,且俄罗斯在文化艺术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这次交流对我来说是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于是我在这期间基本克服了语言的困难。" 培训结束后,何云蛟于 2003 年 10 月启程赴莫斯科国立文化艺术大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莫斯科文化艺术大学有不少前苏联功勋艺术家、教授、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著名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出自该校理论作曲系的一名教授。" 在校期间,我考查了音乐专业几乎所有的课程。如《视唱练耳》《和声学》《声乐课》《乐队排练课》等。除此之外,我还观赏了在国内难得一见的歌剧、舞剧、交响乐、芭蕾舞,大大开阔了艺术视野,也领略了俄罗斯艺术家高超的艺术造诣。" 回忆起在俄罗斯的那段日子,何云蛟百感交集:" 那里的冬天异常寒冷,穿上羽绒服还是冻得瑟瑟发抖。莫斯科的食品很贵,所以我们都是自己做饭,但这些并不影响我的创作激情,记得那时常常谱曲到深夜,往往激情涌动,停不下来。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创作过程,确实挺艰苦,有些好听的乐段,动情的旋律可以说是满含热泪写出来的 ……"
(何云蛟作品)
2004 年 9 月,何云蛟一年的访学即将结束。何云蛟说:" 当时我们专门开了场作品音乐会。由国内的老师演唱。除了好多首声乐作品外,我还特意写了一首管乐合奏作品《夏日的草原》,由该校俄罗斯学生乐队演奏,并由我亲自指挥。当音乐会落下帷幕时,在场的俄罗斯师生报以热烈的掌声,此时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音乐人的骄傲和自豪!"
在俄期间,除了交流学习外,何云蛟创作的一个重大作品就是交响音画《丝路雅丹》。何云蛟介绍:" 其实这个作品的重要性之一也是填补了我国地理音乐的空白。我们都知道,位于敦煌附近的雅丹地貌在大漠戈壁中静静地存在了几千万年,她见证了丝绸之路的风烟,又聆听了凄苦呜咽的羌笛声。写好这部作品起初我感到压力很大。尽管我在上世纪 70 年代曾经是一名文艺战士,曾经深入陕甘宁边区的庆阳、环县、华池等地,住在窑洞倾听民间歌手唱民歌,收集民歌;也奔赴河西肃北马鬃山地区、内蒙额济那旗地区,采集蒙族歌手唱长调、唱酒歌。民间音乐、河西民歌在我脑海里的积累应该是比较丰厚的。经过缜密的构思,写好这部作品有了信心和把握。该作品最后确立了《走进雅丹》《先民的足迹》《可爱的野马群》《古阵营垒》《世纪灵光》等八个乐章。"
在知天命之年,何云蛟的命运再次发生了转变,2005 年,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引进了包括何云蛟在内的十位教授。何云蛟说:" 我们学校的很多老师都是专业音乐学院毕业的,作为综合大学毕业和任教的老师,我觉得要拿作品说话。" 于是,何云蛟不负众望,在此期间创作了原创歌曲《戴安澜》和《赵一曼》,并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永久收藏。他本人也于 2009 年、2015 年两次评为 " 广东省优秀音乐家 " 称号,2020 年广外艺党委聘任关工委成员。
(何云蛟和阎维文的合影)
2009 年,何云蛟的作品交响音画《丝路雅丹》经广东学界专家举荐,作为音乐舞蹈学院当年的科研、原创作品重点项目立项,同年 10 月中国唱片公司广州分公司、广州博乐唱片有限公司决定录音出版。演奏是国内顶级的交响乐团、国家交响乐团和中国爱乐乐团。何云蛟说:" 演奏录音很成功,母带专门送去德国后期制作。2009 年 12 月,甘肃省歌剧院纪念该院成立 70 周年隆重上演了我作曲的大型交响合唱《九曲黄河》,我感到非常荣幸。"
纵观何云蛟的音乐人生,无论是曾经驰骋于峥嵘岁月,还是现在徜徉于知识的殿堂,丰富的人生阅历给了他取之不尽的音乐创作源泉,而音乐也用其特有的方式记录了他的人生。何云蛟感慨地说:" 创作了这么多作品,其创作源泉绝大多数源自生我养我的甘肃大地,因为甘肃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其拥有极为丰富的民歌资源。音乐是一种精神产品,可以影响到人的精神世界,作为音乐人,我更要深入挖掘甘肃本土音乐民歌资源,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有利于我们本土音乐的永续传承和健康发展,这是一个音乐创作者应有的情怀和担当。"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静 文 / 图
责任编辑丨李雪岚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