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吉林 2021-09-30
全媒体新故事长春计划 | “卫星人”的中国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实现技术自立自强,做强做大民族品牌

2021 年国庆节将至,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的科研工作者们依然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他们科学本领扎实、理想信念坚定、工作热情饱满,他们坚守着 " 创新报国、筑梦太空 " 的初心,践行着 " 勇攀科技高峰 " 的使命。

使命,

源自卫星人对自己的价值要求

在卫星研制过程中,光学设计是要进行的第一步骤也是最重要的步骤之一。来到光学技术研究室,李艳杰介绍:" 这两年来,在轨卫星辐射质量一直都是我们非常关注的性能指标,这一问题与设计以及采取消杂光措施息息相关。杂散光是通过光学系统投射到像平面上不参与成像的有害光,这种杂散光降低了像面上图像的对比度,淹没了对比度很低的图像或图像的细节,直接降低了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在实际光学系统中彻底消除杂散光是不可能,但我们通过在设计端、仿真端、测试端仔细推敲、逐步改进后,将杂光系数由以前的 5% 降到 2% 以下,甚至达到 1% 左右,辐射质量大大提升。"

李艳杰正在计算某一高分辨相机畸变的影响。

使命担当是李艳杰在团队中的标签。作为负责人,她注重挖掘团队成员的长处," 团队里的每人都有各自的一摊工作,我们鼓励大家积极突破,超越前人、超越自我,让‘千里马’竞相奔腾于这个伟大的时代、驰骋在这个优秀的企业。" 对于自己,她精益求精,努力上进,李艳杰表示,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要有点儿贡献,现在年轻人极易出现 " 躺平 " 思想,是不可取、不可学的,我们总该对自己负责,对公司负责,这才是实现人生的 " 双赢 ",实现我的中国梦。航天事业需要我们用心血和智慧来倾注。

追求,

源自卫星人心底的那份信念

" 脱口秀演员李雪琴曾讲述过宇宙的尽头是铁岭,在我看来卫星单机的研制尽头就是在桌面测试,但对于卫星中心机而言,交付桌面测试才仅仅是它研制的开始。" 综合电子研究室的孙金傲用充满趣味的语言讲述着。孙金傲目前承担着卫星中心机的自研工作:" 中心机如同卫星大脑或是交通枢纽,很多时候只有与其他单机一同进行桌面联调工作,问题才会显露出来。"

为了自研卫星中心机,下好技术创新的 " 先手棋 ",孙金傲工作起来时常连轴转,他潜心钻研,解决了一个个 " 卡脖子 " 难题。自研成功的那一刻,他感慨万千地说:" ‘成功’往往要经过异常艰苦的摸索,才有不同寻常的意味。"" 目前自研中心机也已经趋向批产,经验逐渐累积,期待在不久发射的新研发卫星上得以应用。"

孙金傲正在编写调试中心机代码。

谈起 " 卫星人的中国梦 ",孙金傲表示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商业航天发展迅速,在公司科研工作者可以更早地接触卫星的整体工作,了解卫星的全貌。通过这些机会,有不会的问题大家一同讨论、研究,发现学习空白处,更能及早地学习、积累,这也使我们处于一种持续学习的状态,奔劲儿十足,这也是我们的追求。中国梦也是航天梦,我的航天梦就是希望公司持续领军商业航天,全面实现像汽车、手机一样的批量化生产。"

奋斗,

源自卫星人科技强国的那份期盼

光电成像第一研究室的韦宗喜 2015 年 12 月入职,他刚到公司就面临着一大难题——自研焦平面技术。为了保证型号任务顺利完成,他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满腔热血地扎进了向往已久的航天事业,就此开始了他 "5+2"," 白加黑 ",3 年没有回过一次老家的自研工作。

回想起曾经发生的过往,有太多难忘的经历。" 当时由于型号研制周期短,加上那会儿焦面技术积累还不够,在卫星临近发射时,测试过程中突然发现焦平面图像数据有偶发性问题,偶发概率极低,很难复现,不复现就没法定位,眼看卫星发射日期就要到来,在主任的带领下,我们立即搭建测试环境,三天两夜没合眼,反复测试、复现、定位、解决、再测试、力争把该问题根除,经过累计千次的测试,终于彻底解决了该问题,确保卫星准时顺利发射。全身心工作的时候是不会感觉累的,等到问题解决,停下来休息时,梦里不时还会被问题惊醒 "。

经过几年的自我学习与工作积累,韦宗喜使得自研难度大、问题多、要求高的多重成像探测器焦平面技术趋于成熟,焦平面类型逐渐多样化,同时可以符合多重卫星型号以及各类用户的需求。

韦宗喜正在指导同事进行魔方卫星焦面调试。

" 作为新一代航天人,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梦是我们每一位奋斗在一线的航天人创新突破、勤劳勇敢、勇于攀登的梦。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唯有靠自己不断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才能在航天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我的梦想是希望祖国航天事业越来越强,希望我们公司所研制的卫星早日具备服务全球 70 亿人的能力,最好将来能像汽车或者手机一样人手一颗,人人买得起卫星,用得起卫星," 韦宗喜说。

"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而实现筑就航天大厦的支撑在于砥砺前行的航天人。截至 2021 年 9 月 28 日,长光卫星实现了 30 颗卫星在轨运行,我们也期盼着,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138 颗卫星组网之时,绽放耀眼的遥感卫星之光,实现我们卫星人创新报国、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精彩时刻。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卫星 技术创新 奔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