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1-10-09
耀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将打造中医一条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新快报讯 8 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耀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其中提到,将以文化为脉络,建筑为媒介,强调肌理延续、新旧融合、功能复合,形成传统中医文化商贸片区、传统居住片区、西关风情体验区三类产业功能分区。

清末新兴富商阶层的西关居住生活典型范例

耀华大街街区为清同治、光绪年间,十三行富商为解决当时居住用地不足而开辟建设的住宅区,是西关居住片区北扩发展的重要通道,是抗日名将蔡廷锴、南海横江名门黄咏雩、粤剧名伶白玉堂、陆云飞、画家黄中如、黄中羊等知名人士居住生活的典型范例。

街区同时是西关低层竹筒屋与鱼骨状街巷格局的代表地。耀华西街以东区域汇聚了多栋保存完好的中西融合风格竹筒屋,麻石板街巷分布密集、保存良好,呈现了西关传统街巷风貌。耀华大街街区展现了以南北向耀华西街为主街,两侧东西向街巷为内街的鱼骨状路网叠加北侧西关涌水系形态形成的街巷格局。街区还是西关地区红色革命的重要见证地。

保护 5 项优秀传统文化

街区范围内涉及不可移动文物 1 处,为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旧址;历史建筑 20 处;传统风貌建筑 1 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 16 处;传统街巷 13 条;巷门 5 处;麻石板街巷 21 条;历史水系 1 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则包括 5 项优秀传统文化,分别为邓颖超脱险处——保生产院、粤剧私伙局、岭南画派、民俗口诀、" 刘王花坞 " 遗址。

规划在《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4)基础上,根据新公布的文物保护范围、建筑权属边界,对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修订,修订后的街区紫线保护范围总面积 8.28 公顷。

核心保护范围主要沿文昌北路两侧,东至耀华东街及耀华中东街,西至耀华西街,北至耀华三约及田料古道,南至长寿西路,用地面积为 3.17 公顷。规划提到,除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新建、扩建必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高度应控制在 12 米以下。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东至耀华西街、文昌北路,西至宝华路,南至长寿西路,北至何家祠道,用地面积为 5.11 公顷。进行新建、扩建活动的,建筑高度应控制在 18 米以下。

延续老城街巷步行为主的现状

在道路系统调整方面,规划提出,按照 2016 年市名城委会议确定的 " 保护优先、红线避让紫线 " 的原则及 " 严格保护历史城区整体格局和肌理,老城区不再拓宽道路 " 的要求,优化道路网络,将现状街巷纳入道路系统进行管控。优化 7 条道路红线宽度,优化 2 条道路红线线位及宽度,取消 2 条规划支路,保留现状街巷 10 条。

在慢行系统规划方面,延续老城街巷步行为主的现状。严格保护街区内 13 条传统街巷、21 条麻石板街巷的宽度、铺装及街巷风貌。延续街巷的慢行功能,对街巷进行铺装整饰,打造何家祠道、存善北街 - 耀华北街、存善西街、耀华西街、存善东街 - 耀华大街、耀华东街、耀华中东街 7 条慢行街巷。沿宝华路、长寿西路、文昌北路两侧打造人行道慢行空间,整饰人行道,清除慢行障碍,实现人行与自行车分流。优化慢行系统标识设施,在慢行空间与各个公共空间的接驳点处适宜设置路名牌、信息牌等引导设施。

推动私人业主进行自主更新

结合广州市岭南文化中心区(荔湾片区)发展规划,北岸岭南文化传统风貌区及西关历史城区七大特色功能区规划,发掘耀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特色价值。联合上下九步行街,以文化为脉络,建筑为媒介,强调肌理延续、新旧融合、功能复合,形成传统中医文化商贸片区、传统居住片区、西关风情体验区三类产业功能分区。

耀华大街两侧地块可采用 " 文商旅 " 相结合方式,设置文化体验、商业零售、特色餐饮、精品旅馆、创客工作室等功能。其余地块以 " 微改造 " 模式保护和活化历史资源,在不影响原居住功能的前提下,鼓励居民结合传统民居,发展特色商业,兼容公共服务与文化活动。

规划提到,近期,将针对规划确定采用修缮措施的建筑,加强保护和监督,加快开展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重点修复等修缮工作。通过风貌引导改善、建筑立面整治等手段,改善街区环境,还原历史风貌。开展三线整治、巷道整治、绿化景观整治工作。同时,建议通过实施平台花园、屋顶绿化、阳台绿化和花架等方式开展立体绿化,在水系驳岸、街头巷尾等位置见缝插绿形成口袋公园,从而优化景观环境,增加绿量和绿视率,打造出自然和充满活力的绿色空间。

宝华路东侧地块,结合现有空地进行改造。通过新建建筑恢复原有肌理,结合现状荔湾区中医医院打造中医一条街,注入新的活力,展示老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其它片区微改造则通过政府主导、吸引企业参与等多种方式,盘活公房建筑,结合街道空间进行品质提升。规划同时提出,将通过示范性带动作用和鼓励政策、技术支持等推动私人业主进行自主更新。

采写:新快报记者陈慕媛

相关标签

长寿 基础设施 文昌 岭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