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1-10-18
现代快报记者担任红色文化志愿者,走进西舍红色教育基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马壮壮 / 文 王曦 / 摄)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2021 年 5 月,现代快报启动 " 我是红色文化志愿者 " 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30 名青年记者担任 " 红色文化志愿者 ",走进江苏 30 个红色场馆,学习党史并担任讲解员。10 月 11 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进位于南京高淳的西舍红色教育基地,作为一名志愿讲解员,与参观者一同重温红色历史,回望那段峥嵘岁月,汲取奋进的力量。

△现代快报记者给参观者讲解

烽火岁月中,一座坚如钢铁的 " 红色堡垒 "

现在的南京高淳西舍,村容整洁,水田环绕,一片温馨祥和。风光秀丽的 " 国际慢城 ",曾是新四军抗日的战场。当地百姓,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坚如钢铁的 " 红色堡垒 ",保卫根据地,保卫建立在西舍村的抗日红色政权。

高淳是红色革命老区,1933 年,高淳地区第一个中共组织——月亮湖党支部诞生。1938 年,新四军挺进苏南,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8 月在桠溪街道赵村,成立新四军第五兵站。1943 年 11 月下旬,新四军十六旅取得溧高战役胜利后,中共苏南三地委,重建中共高淳县委,并于次年 1 月,在高淳、溧阳两县边区建立以西舍为中心的高淳县抗日民主政府,政府驻地西舍村。1944 年 6 月,为响应党中央 " 精兵简政 " 的号召,溧水,高淳两县县委、县政府合并,成立溧高县委、县政府。

在中共高淳地区革命历程展馆,这里梳理了高淳地区的重要革命史实。" 新四军是老百姓的队伍。" 讲解中,参观者们在展馆中一起念出了这句话。抗战时期,高淳陆续建立了众多党组织,高淳成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 " 红色堡垒 "。

△该场景表现的是新四军与老百姓鱼水情深

在一处雕塑前,现代快报记者和参观者们一起停下了脚步,雕塑名叫 " 新四军五号兵站雕塑 ",讲述的是村民与新四军之间鱼水情深、同甘共苦的情谊。这处感人的画面,也是前来参观市民的打卡点之一。" 老乡们手中的篮子里,装满了吃的用的,旁边还有一车粮食,可见当时老百姓与新四军的深厚感情。" 参观者魏女士说,现在我们通过图片、雕塑、影像等资料了解那段历史,仿佛回到当时的烽火岁月。

成立兵工厂、纺织厂," 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

抗战时期,溧高地区并不富裕,再加上日、伪、顽对根据地的封锁,使得经济等方面非常困难。溧高根据地军民响应党中央 " 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 的号召,积极开展生产运动,纺织厂、兵工厂相继建立起来。

△兵工生产的情形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西舍村成立后,为就近解决新四军战士武器维修、弹药供给问题,村里成立兵工厂,由村里民兵和新四军战士共同生产,主要进行武器维护、零件更换,制造手榴弹和地雷等,为新四军抗日武装部队在溧高县地区进行抗日作出很大贡献。

△溧高县纺织厂展馆

溧高县纺织厂展馆中,展示了土布生产的全过程。当时,溧高抗日民主政府广泛发动群众手工纺纱织布,先后兴建了 4 个纺织厂、2 个织巾厂。民间手工纺车、织布机遍及溧高根据地,为粉碎敌人对溧高根据地的封锁,解决军需民用起了重要的作用。种棉、纺纱、合股、浆纱、织布 …… 现在难得一见的纺织机,摆放在场馆里,述说着根据地人民为了子弟兵能穿上军衣,付出艰辛劳动的感人故事。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在抗战中,溧高地方抗日武装不断壮大,先后建立了溧高独立团与溧高警卫团。溧高抗日根据地像一个铁三角,牢牢扎在敌人的心脏上,狠狠打击了苏南的日伪军。

抗战期间,有 36 位共和国将帅和 8 位开国大校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战斗过,有近万名高淳人民走上了抗日的战场。抗战胜利后,2000 多名高淳子弟随新四军北撤,加入了解放全中国的队伍,南征北战。

△广场上的浮雕

从月亮湖党支部的灯光,到新四军东征初抵高淳,风雨黎明中,新四军给高淳地区带来了革命的火种。"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高淳区新四军研究会常务理事陈宁剑表示,作为溧高地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和民主政府所在地,西舍村见证了新四军和溧高县委县政府,为广泛发动群众支援前线、消灭日伪所作出的努力、奋斗和奉献,在苏南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先辈们留下来的红色基因在这里代代相传,指引着我们不忘初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记者手记:在 " 红色堡垒 ",见证红色精神

出发去高淳前,我和同事说,听说西舍的红色场馆,是和村子融为一体的。10 月 11 日上午 10 点多,我们下了高速公路,根据导航,就快要到西舍了,还在寻找地标的时候," 西舍红色堡垒 苏南抗战中心 " 几个大字出现在眼前,我们的目的地到了。

这还是我第一次以红色文化志愿者的身份,体验讲解员的角色,向大家讲述红色故事。在来之前的准备工作中,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已经带我回到那段烽火岁月。来到西舍红色教育基地,更像是一场时空穿越,影像、雕塑等材料,生动展示了相应的历史背景。" 新四军是老百姓的队伍。" 抗战期间,根据地军民牢牢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坚强的共同体。将士们浴血奋战,老乡们拿起针线、锄头支援前线。场馆里我们看到的纺车、粮食量器等物件,承载的是满满的鱼水情。

兵工厂、纺织厂、将帅纪念馆 …… 这里不同于其他红色场馆,这里的场馆散落在村子里,走在村子的小道上,你能看到参观者,也能遇到正要出门的村民。沈珊珊一家人就住在村口,他们一家开了一个小超市,还经营着手工小作坊,制作米糕和团子。他们一家经常看到来来往往的游客,到这里感悟红色精神。" 经常有人来找我们问路,问场馆怎么走。" 和红色场馆融为一体的村子,大多数的村民和沈珊珊一样,偶尔也会担当起导游的角色,向游客讲述当年的红色故事。先辈们留下的红色基因,已经深入村子肌理。

沈珊珊说,从小在村子里长大,经常听老人们讲起以前的故事,现在村里的小孩子也一样,伴着红色精神成长。

如今硝烟散尽,西舍 " 红色堡垒 " 成为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让这个小村庄名声大噪。这次讲述结束了,但是红色文化志愿者的身份还没有结束,我会继续担当传播者,讲好红色故事。

(编辑 周冬梅)

相关标签

新四军 高淳 党中央 烽火 溧阳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