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10-18
兰州市城关区:力争三年时间建成“三全”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其实在平时就医时,不少患者喜欢看中医,因为副作用小疗效好,中草药价格相对便宜。" 为满足居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城关区启动中医药进社区惠民生工程,通过开展 " 七个一 " 重点工作,力争利用三年时间建成 " 医疗机构全参与、城乡居民全覆盖、生命周期全服务 " 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体系,到 2023 年逐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诊疗人次和门诊收入占比提高到 40% 以上,居民中医药知识知晓率达到 90% 以上、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服务满意率达到 85% 以上。

根据该工程推进方案,城关区投入资金 600 万元,用于中医药服务覆盖项目,并确定首批 7 家试点单位。目前团结新村、张掖路广武门、靖远路、盐场路草场街、青白石、五泉铁西、雁南等试点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已全面启动。" 采取配套一组政策、固定一块场地、打造一支队伍、推广一套技术、树立一批品牌、搭建一个平台、建立一套机制等措施,助力中医药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更多健康福祉惠及辖区居民群众,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 城关区卫健局局长汪静如是说。

配套一组政策,实现各方支持多元化

该区在争取省市财政补贴基础上,区财政逐年加大中医药经费投入,用于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中医人才培训和中医药宣传等。

开展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供给,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争取在 2022 年底前将中医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中药品种和全省调剂使用院内中药制剂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在此之前,通过政府补贴形式,拉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公立医院中医药诊疗项目收费距离,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在团结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争取将家庭病床慢性病的中医适宜技术纳入医保统筹范围,对脑卒中后遗症、骨折牵引固定需卧床者、恶性肿瘤晚期行动困难者等患者通过中医医师上门进行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帮助患者进行康复治疗,降低群众医疗费用;争取将城关区作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地区,满足因病或伤残导致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基本照护需求。

固定一块场地,实现设施功能标准化

推进中医药进社区长期开展,既要有场地还需完善的设施。对此该区提出,将在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独立的中医综合服务区,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面积不少于 150 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综合服务区面积不少于 50 平方米。

同时对各服务中心、站进行合理的布局,规范标识和标牌,设置中医诊室、中医治疗室、中药房、煎药室,每间面积不少于 10 平方米,其中中药房配有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中药饮片,中药饮片不少于 300 种。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一套完善的针疗、灸疗、热疗、牵引等 10 种以上中医诊疗设备和康复设备;有弘扬传统文化、各具传承特色的中医堂号,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打造一支队伍,实现人才支撑系统化

开展服务人才是关键。该区提出组建专业团队,各中心配备 2 名以上中医执业医师,且不少于 1 名名中医;每个服务站至少配备 1 名中医医师。 编制城关辖区 " 名中医名录 ",健全名老中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坐诊机制,坐诊时间每周不少于半天;鼓励名老中医开展 " 师带徒 " 活动,培养一批中医药学术继承人,每名带教名老中医传承 2 名以上继承人。

加大中医药人才引进力度,放宽中医学科人才引进条件,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内遴选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领域有专业建树的骨干人才,每年引进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 10 名以上。

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积极对接高校和省市医院,下派中医执业医师到城关多点执业。定期选派基层医师到高校、医院进修。做好三级和二级医院对口支援,采取驻点帮扶、技术指导、双向转诊、学科建设、合作管理等方式,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推广一套技术,实现诊疗服务规范化

与此同时,在全区全面推广针刺、艾灸、刮痧、拔罐、中医微创、推拿、敷熨熏浴、骨伤、肛肠等常用中医适宜技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中医适宜技术达到 15 项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 9 项以上。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治未病服务,广泛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扩增服务项目,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对居民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中医药健康教育,打造中医治未病工作室 18 个。

推行社区康复服务,全面推广区康乐医院中医特色康复技术,加强中医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和配备,推动中医医疗机构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开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

树立一批品牌,实现创新发展特色化

加强兰州中医骨伤科医院科室建设,建成 2 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 1 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筑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阵地,到 2022 年,18 个服务中心全部设置符合标准的中医馆,到 2023 年,3 个服务中心中医馆建成 " 旗舰中医馆 ";发掘现有服务中心中医治疗特色,打造名老中医工作室 18 个。

同时对分布在基层、民间的中医药偏方、验方等进行收集、筛选和整理,组织专业力量进行分类、提炼、验证和申报,并加以推广应用。 建立 " 走出引入 " 机制,深入挖掘区内中医药传承流派,鼓励其依托城关向外输出发展,扩大知名度;主动邀请省外中医药知名传承流派到城关传承发展;举办中医药传承发展合作交流会,带动全区中医药资源共享共赢。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以中医特色为主的医养结合、康养结合、护养结合的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发展远程医疗等新型中医服务模式;同时支持名老中医举办诊所、企业举办连锁中医医疗机构。

搭建一个平台,实现中医服务便捷化

为让群众掌握更多中医、保健等知识和活动内容,及时享受中医相关服务,建立城关区中医药 " 进社区惠民生 " 微信公众服务平台,集政策宣传、专家服务、特色诊疗、预约就诊、在线问诊、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畅通机构、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渠道,实现信息共享,为群众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

与此同时,借助城关区虚拟养老院资源优势,扩展中医服务内容,增加中医药诊疗服务项目,有针对性的为老年人群体提供服务。此外,全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微信小程序定期推送中医养生知识,从文化、心理、运动等方面提高辖区居民中医养生观念和保健知识,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环境。

建立一套机制,实现中医宣传普及化

据汪静介绍,该区还将坚持 " 治病先治心 ",充分发挥中医在心理引导方面的优势,将中医诊疗和心理咨询相结合,提升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心理疏导和关怀服务。

利用街道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党群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场所,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在各中心设立中医药健康角,广泛开展中医药服务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家庭、进企业等活动,提高中医药知识普及率。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做好线上线下宣传,将传统中医药文化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科普形式,向公众全方位宣传中医药文化,提升居民群众中医药文化健康素养。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晟途 文 / 图

编辑丨胡淼山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