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9 日,记者从广东省民政厅获悉,今年以来,广东省民政厅组织各地开展了 2021 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活动,挖掘选树一批基层勇于探索创新的实践案例。
日前,经各地民政局遴选推荐、省民政厅组织专家评审,有 6 个单位的创新案例获评 "2021 年度广东省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
此次获评优秀案例的分别是:广州市民政局《智慧科技赋能救助服务 助力广州民政擦亮 " 穗救易 " 服务品牌》,深圳市罗湖区民政局《" 弱有众扶 " ——多元社会救助模式》,珠海市香洲区民政局《" 民生微实事 " 助力构建精准、高效、智慧、多元社会救助服务体系》,佛山市顺德区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汇聚各方慈善力量 打造 " 慈善 + 社会救助 " 顺德模式》,东莞市民政局《创新 " 个案救助+社区共治 " 模式 实现困难群众社会救助提质增效》,中山市民政局《铁脚板 宽肩膀 敏耳目 智慧脑多重保障推动特殊困难群众关爱服务行动见实效》。
广州:智慧科技赋能救助服务
广州市民政局针对疫情期间出现的 " 困难群众在哪里,服务需求是什么,服务方式有哪些 " 等问题,以智慧科技赋能救助服务,着力打造 " 穗救易 " 民生服务品牌。
首先是构建 " 穗救易 " 服务指挥中枢,建设 1 个系统、1 个数据库和 1 张服务清单等 3 项服务基础支撑,累计汇总全市 8 类困难群众近 830 万条数据。
为方便困难群众服务申请服务,在手机移动端构建完善 " 穗好办 " 和 " 粤政易 "2 个服务终端,实现群众提交需求和服务群众 " 指尖办、零距离 ",困难群众只需在 " 穗好办 " 手机客户端的 " 暖心民政 " 模块 " 刷脸 ",即可提出申请," 穗好办 "APP 将认定后的信息传输至 " 穗救易 " 服务指挥中枢的困难群众数据库进行校验。
同是,打造标准化服务体系,2021 年春节期间在 " 穗好办 " 发布首批 24 项全市统一标准的服务清单。四是积极调动各级政府、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社工机构、志愿者协会等多方力量协同服务,累计录入走访慰问、督导检查等数据 6 万多条。
据统计,今年第二季度疫情期间," 穗救易 " 累计录入电访记录约 3.27 万条,及时发现并推送相关区民政局、镇(街)、村(社区),协助解决缺米缺油缺菜缺药问题或就医需求共计 511 个,指挥调动全市 4000 余名社工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累计服务居民 830 万余人次,接收社会捐赠疫情防控款物约 2829.38 万元,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生命健康。
深圳市罗湖区:
打造 " 慈善+社工+社会组织 " 多元救助模式
深圳市罗湖区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建设 " 双区驱动 " 机遇,通过党建引领,打造 " 慈善+社工+社会组织 " 多元社会救助模式。
在打造慈善救助平台方面,组织区慈善会通过 " 大爱罗湖 " 慈善项目,聚焦帮扶特殊群体 800 多人次,发放资助金 270 多万元;全面推广 " 桂园街道社区慈善基金 " 经验,已推进 7 个街道筹集注册基金累计 484.55 万元成立街道(社区)慈善基金,开展扶危济困、奖优助学、激励先进、援建社区等活动。在聚合社工服务资源方面,按照 " 街道社工站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 的形式配置,整合辖区社工服务资源,面向全区在册约 400 户 900 名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开展基层社工 " 一对一 " 结对帮扶,建立一对一服务管理档案,持续跟进提供心理抚慰、探访等服务,累计帮扶服务 2993 人次。
在发挥社会组织专业优势方面,积极推进专业社会组织承接社区服务,以困难群体需求为导向链接社会资源,提供精准帮扶服务,街道社区已开展服务困难群体 " 民生微实事 " 项目共 143 个。
此外,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多元化社会救助,关注辖区内港澳困难群体,在罗湖区渔邨社区试点成立了第一支港人志愿者队伍 " 渔邨社区港逸志愿服务队 ",带动更多港籍居民融入社区治理,提升港籍同胞归属感、认同感;设立港人服务专窗提供登记、生活、就学、就业、就医等服务;设立 " 港人服务 " 功能室;组织社区港籍儿童成立儿童议事会,多渠道组织港人居民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累计服务港籍居民约 800 人次。
文:新快报记者麦婉诗 通讯员莫冠婷 陆延宁 何锋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