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3000 年前的古蜀国,一场 " 假面舞会 " 热闹举行。整场舞会,就属戴着金面具的男生最帅,大眼睛、高鼻梁,金面具 BlingBling 的。
曲终人散,这场 " 舞会 " 湮没在历史尘埃中。当年,那张超靓的面具,被埋在祭祀坑中。
2021 年,当考古人员在祭祀坑中找到金面具时,它们轰动了全世界;和金面具一起出土的,还有青铜面具、金面罩 …… 网友们引发了大猜想:这样的面具,什么样的人才值得拥有?
事实上,说起面具,历史还真的好长好长。
01
你心目中的面具什么样?萌萌哒,古灵精怪、惊恐、还是 ……8000 多年前,江苏先民们捏出的面具,又萌又憨。
泗洪顺山集泥塑猴面具
8000 多年前,江苏泗洪县梅花镇顺山集,有一个史前大聚落。
聚落里,人均寿命 30 多岁,定居、捕猎、打渔、制陶、祭祀、种稻,他们过着田园般的农耕生活。稻子熟时,他们把食物磨成粉制作成各种美食。
他们还是 " 艺术家 ",把生活中看到的动物、人捏出造型,制作面具、陶塑,形象生动而逼真。
2010 年、2011 年、2013 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泗洪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顺山集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 2750 平方米。
在这里,考古专家们发现了各种面具:4 件人面具、1 件猴面具,以及陶塑猪头、狗头、熊头、鸟头 …… 这些泥塑面具只有巴掌大,生动逼真。
顺山集面具
4 件人面具中,眉毛和鼻子拧成 "Y" 形,双眼和嘴巴内凹进去,看上去,有几分奇怪;还有的陶面具,鼻梁凸起,鼻孔内凹,左边耳朵钻一个圆孔。猴面具更有艺术美感,曾经一度飚成网红,网友们纷纷夸太好玩," 原来 8000 多年前的大师兄那么萌。"
只有巴掌大,这些面具干什么用的?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说,可能是 " 艺术家 " 的创作,也可能是祭祀时,举行仪式用的," 毕竟 8000 年过去了,谁也不知道它们是干什么用的。"
易县北福地遗址出土人面形陶面具
同一时期,河北易县北福地的先民,也烧制了陶面具。它们大多用直腹盆的腹部或底部改制而成,大小不一,大的与真人面部相近,额头和两侧有多个穿孔。这些神秘的面具,专家们推测是祭祀活动中使用。
02
如果要拥有个面具,网友们心中的 top1 一定来自三星堆。
三星堆遗址 5 号 " 祭祀坑 " 出土的半张金面具
今年 3 月,三星堆遗址 5 号 " 祭祀坑 " 出土的半张金面具一公布,就轰动全球。这张金光闪闪,带着一丝丝高贵又神秘的气质的面具,引发了网友们的无限遐想。大家纷纷动手,对它进行了 " 神 " 还原,有人把它 P 到了大熊猫脸上,于是大熊猫变成了 " 戴着国宝的国宝 ";有人把它放到了阿凡达戴上面具,顿时帅气加倍。更有人大胆猜想,如果要举行一场千年假面舞会,戴上它,该是一番什么光景。
事实上,三星堆出土的面具、面罩很多。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介绍说,材质而言,历次从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面具和面罩有很多种,不仅有金面具、金面罩,还有青铜面具、青铜兽面。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
青铜面具中,最大的宽 1.3 米左右,最小的为 9 厘米,它们大多有着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眼角线,高鼻子,阔嘴巴 …… 形体最大、最出名的当属纵目面具。它宽 1.38 米,高 0.66 米,身量壮硕,有着 " 千里眼 " 和 " 顺风耳 ",看上去雄奇威严。
网友们喜欢的金面具和金面罩,做工非常精细,用整块金子一点点捶堞而成,厚度只有几毫米。比如,今年 5 号祭祀坑中出土的金面具,厚度仅为 0.2 — 0.4 毫米。
三星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这些透着神秘气息的面具和面罩是干什么用的?朱亚蓉说,有的可能是祭祀时,放在神庙祭祀用的神像,有的可能是祭祀时,首领佩戴的。" 比如金面罩,有的金面罩直接蒙在青铜人上,有的可能是祭祀时候佩戴,显得庄重严肃。"
然而,3000 年过去,曾经是否有一场大型的祭祀活动,场景有多庄重肃穆?如今只能脑补了。
03
你有金面具,我有玉面罩。
汉代,厚葬之风盛行,王侯贵族们辞世后,都想长生,灵魂升天。他们辞世后,把玉面罩覆盖在脸上,一来可以遮掩人辞世后,面目的扭曲;二来,玉可以通灵,灵魂可以升天。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龙兴之地,汉墓众多,这里出土的玉面罩在全国一骑绝尘。
徐州子房山 3 号墓玉面罩
1976 年,考古人员在徐州子房山 3 号汉墓,墓主的头部清理出了大量玉片。后经研究,这些玉片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副玉面罩。这也是徐州首次发现玉面罩。
之后,徐州后楼山 1 号汉墓、后楼山 5 号刘泾墓、子房山 17 号墓、米山 3 号墓、天齐山刘犯墓、小猪山汉墓、苏山头 2 号墓、奎山 10 号墓、东甸子 1 号汉墓、铁刹山 11 号汉墓、铁刹山 47 号汉墓 …… 都陆续发现了玉面罩。
徐州铁刹山 11 号墓玉面罩
徐州博物馆原馆长、著名汉代考古学家李银德介绍,徐州出土的玉面罩形状各异,多为单层,也有少数双层和玉片组合式面罩。
" 从出土的玉面罩来看,每件玉面罩的玉片数量、形制和具体排列方法都各不相同。其中,又以模拟人的面部五官基本造型的玉面罩数量最多,基本特征是把玉片制作成眉、眼、耳、鼻、口的形状,并在额头、脸颊或者脸廓上增加一些玉片。"
徐州后楼山 5 号墓出土玉面罩
玉面罩做工讲究复杂,用的玉片数量各不相同。2008 年,徐州小长山 4 号汉墓出土的玉面罩,用 63 片玉片连缀而成,分为上下两层,做工相当精致。
徐州市北郊洞山村后楼山 1 号汉墓出土的玉面罩由 30 片长方形、圭形、不规则玉片组成。
徐州后楼山 1 号墓出土玉面罩
徐州市区火车站东侧子房山 3 号墓出土的玉面罩由 23 片玉片组成,面罩除了象征五官外,在额头、脸颊等部位有较多的装饰玉片,非常形象写实。
" 玉面罩、玉温明的数量很可观,江苏、安徽、山东、辽宁、山西、湖南等地,都有出土。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陵墓中也出土了玉温明。" 李银德说,西汉中期以后,扬州的(玉)温明也非常流行。温明类似于立体面罩,罩在死者头部,不同于覆面贴在脸上。
面具让生活变得活色生香
不管是 8000 年前的陶面具
还是 3000 年前的青铜面具
不管是 2000 多年前的玉面罩
以及演变后的金缕玉衣
还是今天人们看到的傩戏
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它们从没消失过
文|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胡玉梅 张文颖 张然
视频制作|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钱念秋
(部分图片由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三星堆博物提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