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10-23
深晚报道 | 光看方案就迫不及待了! “书院营造六联展”为龙岗选出一批高品质校园设计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一排教室 + 一条走廊。 中小学设计永远是这么千篇一律和呆板么? 在 10 月 22 日结束的 " 走向新校园 " 第 3 季—— " 书院营造六联展 " 龙岗高品质校园行动方案终评会上,优秀的建筑师和设计方案给出了很好的回答。经过与会专家为期两天的精心评审、遴选,深圳中学龙岗初级中学、创星学校、五联上艺小学、下雪村小学、南门墩学校在内的 5 所学校设计方案最终出炉,朱涛建筑、都市实践、博风建筑、山水秀建筑 4 所建筑事务所的 5 个设计作品从全球征集的 204 份城市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即将肩负起龙岗第一批高品质校园建设项目的重任。南约第二小学的方案竞赛则将进入 " 加时赛 ",3 家参选设计单位需继续优化方案,待 10 个自然日后再行评定。

建筑大咖担任评委 来自全球 137 家设计机构报名

" 书院营造六联展 " 是 " 走向新校园 " 的第 3 季,也是龙岗区第一批高品质校园建设项目设计竞赛,布吉街道南门墩九年一贯制学校、坂田街道下雪村小学、龙岗街道创星九年一贯制学校、龙岗街道五联上艺小学、宝龙街道南约第二小学、深圳中学龙岗初级中学等 6 所学校的设计面向全球设计机构开放,以提高龙岗学校的建筑设计水平,塑造高品质城市风貌。

▲ 方案终评会

据介绍," 十四五 " 期间龙岗有学位建设 18.5 万个,学校建设任务相当艰巨。在方案终评会上,龙岗区委常委郑晓生致辞表示," 衷心希望优秀设计团队汇聚龙岗,通过好的规划、好的片区功能设计,落到好的单体建筑上,以建筑的绽放塑造城市品质提升,为龙岗’十四五’东部中心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

今年以来,龙岗区在建设高品质校园方面动作频频,据区建筑工务署总工程师马丽娜介绍,5 月,龙岗印发了 " 高品质校园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力求打造 " 集约、弹性、友好、共享 " 的高品质校园,让优秀的教育资源成为龙岗的重要的竞争力。8 月,龙岗启动 " 高品质校园建设计划 ",希望通过公开设计竞赛 + 建筑实践展的创新机制,带来不一样的校园。

▲创星学校方案

此次 " 书院营造六联展 " 共收到来自全球 137 家设计机构的报名文件及 204 份城市设计有效提案。其中,20 家设计机构通过资格预审,入围终审。终审委员会由东南大学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教授顾大庆任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 、《建筑学报》杂志执行主编黄居正、直向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董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冯江 、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龚维敏、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何健翔 、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刘家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组成。

经过两天一夜长达 30 多个小时的现场评述答疑以及热烈讨论,南门墩学校、下雪村小学、创星学校、五联上艺小学、深圳中学龙岗初级中学在内的 5 所学校设计方案最终出炉,朱涛建筑、都市实践、博风建筑、山水秀建筑的 5 个设计作品从全球征集的 204 份城市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南约第二小学的 3 家参选设计单位将继续优化方案,10 个自然日后再行评定。

▲五联上艺小学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 " 走向新校园 " 倡导的不仅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强调引领示范的价值。朱竞翔教授领衔的香港元远建筑 + 杭州九米建筑联合体提交的方案,虽未中选,但其对围屋形制的当代诠释、建构逻辑、形式语言都具备很高的建筑学标准,对以理性技术建构校园空间的突破性探索,代表了新的校园设计类型,得到了终评委员会的高度评价。董功表示,一般来说,新校园有个 " 理所当然 " 的设计方向,就是所谓的 " 丰富性、趣味性 ",潜台词是 " 孩子们能够喜欢那个空间 "。但校园也是孩子学习的空间,一套精密建筑本身的秩序,包括空间、尺度、结构、构造,其实也值得孩子去体会和学习。" 足够有质量,逻辑足够精密的校园本身就具有教育的力量。"

迭代理念,全新校园类型延续龙岗文脉

据联展学术策划 / 统筹周红玫介绍,客家的书院建筑是本次联展重要的在地建筑文化的原型。从传统建筑类型中萃取适宜的空间基因,寻找兼具当代性和场所认同感的建筑表达,营造具有在地性的精神场所,带来新客家书院。同时,龙岗区是全市唯一国际低碳城所在地,也希望六所学校能成为可持续低碳学校的先锋示范,并且激活社区边界,重塑社区书院角色。

本次联展,都市实践一举斩获两所学校的第一。都市实践曾凭借以福建客家围屋为原型运用到解决城市低收入住宅问题的 " 万汇楼 " 入围过2010阿迦汗建筑奖,在此次 " 六联展 " 上,其所带来的两所学校亦充分表达出对围屋建筑形态与文化的深刻理解。在创星学校的设计里,它以客家围屋式的连续水平体量回应基地周边快速城市扩张的超大尺度和过度垂直性,学校内部的庭园空间,像岭南园林般舒展而丰富,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和激发创造力的户外场所。

▲ 创星学校和五联上艺小学的平面图

五联上艺小学则从客家民居中汲取灵感,结合本地气候与学校的功能布局,用多元的立面语言回应了高密度校舍在建造体系、遮阳通风以及私密性与开放性的问题。不仅如此,这两所学校并不是孤岛的存在,朱荣远认为,都市实践在破碎的街区现状,通过校园设计将一个完整的街区呈现出来。他们把学校操场分成两个,把中学、小学分开,这种超越任务书的思维方式真正应该鼓励,既有学术性,同时又把问题解决得这么好,难能可贵。" 最重要的是,把原来的历史和这次设计所创作的新的历史的脉络续上了。"

评委崔愷在听完阐释之后表示," 特别精彩,遥遥领先,确实解决了很难的问题,考虑得非常周到,从城市、社区、生态系统、园林体验的界面上,我都觉得非常好。" 评审黄居正则用 " 精彩 " 和 " 感动 " 形容这两个方案。

山水秀建筑带来的南门墩学校从场地、风向、日照、文脉着手设计,将教室组团围合出三个书院,校园四周的骑楼空间成为 " 社区书道 ",为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分时共享提供了可能。

上海博风建筑设计的下雪村小学则是用半围院的方式将校园围合。博风建筑主持建筑师、同济大学教授王方戟表示,围屋不仅是具体的建筑形态,更重要的是关系。校园面对的是特别嘈杂的城市街道以及高层遮挡,怎样在这个条件中创造当代学习的生活?我们用围抵御嘈杂环境,用不围面对周边城市生活丰富的邻里。"

作为 6 个项目之中唯一一个改扩建校园,深圳中学龙岗初级中学面临着是新旧建筑如何融为一体,有机生长。朱涛建筑巧妙地以正交对角的概念从大城市网格落到建筑上,在与传统和解、与地景呼应的同时,表达个性。主持建筑师朱涛表示,传统的客家围屋的空间秩序感非常强,内部形成的社区感也很强,很适合转化成书院。他从此出发,通过把校园中心空间打破,成为一个新型的空间聚落。

▲ 南门顿学校方案

在评审何健翔看来,以前新校园计划都是面向全新未来的,这次在此基础上,融入地方性、融入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是非常好的尝试。" 不少的方案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在回应:有的可能是用传统的空间形式,有的是在技术上探索,也有的在学生心理维度,更有一些整合了城市的历史脉络,公共性的连接。在现有零碎的城市肌理中,希望通过学校来重新建构出一个新功能,带有历史意义的应用系统,探索的角度和形式还是非常多。"

丰富样式,双减之下的教学空间充满可能性

一直以来,在很多人心目中,校园的建筑形态无非就是一排教室 + 一条走廊。这在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龚维敏看来,是 " 反设计 " 的,千篇一律,基本是功能性或者工程性的。但从历史上、或者境外看,中小学建筑是有非常丰富的样式与类型。

▲下雪村小学

" 走向新校园 " 从第一季起,就在探索教学空间的灵活多变以应对全新的教育功能需求。在何健翔设计的红岭实验小学里,就已经不再是矩形课室和单边走廊了,而是把办公学习的空间放在一起,老师和孩子就像一个小家庭一样。" 两个课室之间的灵活隔墙也可以合班,增加不同班级交流的可能性。"

" 双减 " 政策之下,如何通过校园建设规划,从空间形态上创造多样教学的可能,创造学生交流的可能,越发显得急迫与重要,而这也是 " 书院营造六联展 " 带来的启发。

在入围的 20 份设计方案中,不乏各种多功能的、不进行精确定义的空间创新,大大延展使用的可能性,丰富校园场景的想象力。有些方案利用屋顶部分拓展都市农场的教育功能;有些利用一楼庭院做展览与活动;有些通过重构运动场与教学楼的关系,释放更多的场地,营造现代书院尺度;有些通过设计,创造出一片可以亲近自然,让师生自由奔跑、学习、交流成长的院落空间 ……

事实上不仅是空间功能创新,在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联结如何激发出更多的校园活力,亦是建筑师们在考虑的事情。同济大学教授王方戟表示,自己学设计的时候也是课室一层层叠加,但深圳校园都是高密度,需要五六层、这就需要创造层与层之间更多联通的机会。学生在使用教室之外,才会更便利地使用外部空间。他在自己的下雪村小学方案中,通过设计不同标高的架空平台化解城市高差,让多个楼层都拥有丰富的户外空间,并且制造 " 地面 " 的错觉,从而从学生心理促使孩子去享受教室外的空间。

▲ 深圳中学 龙岗初级中学

评审董功表示,很多建筑师已经开始在探讨在教室灵活多重的组合。" 校园不仅需要有教导的,被规范的,传授式的规矩空间。同时,也要有让小孩非常放松的和自然的空间。学校除了教育知识还有生活方式的教育。孩子们从校园的生活里面要逐渐认识到未来他长大以后要面临的很多,空间塑造人,会对这些认知产生影响。"

本次 " 书院营造六联展 " 由龙岗区建筑工务署主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城市和建筑设计处指导,龙岗区教育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岗管理局、龙岗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龙岗区重点区域规划建设管理署、市交通运输局龙岗管理局、龙岗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以及学校所处各街道办事处协办。

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