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1-10-24
让中国文学获得“世界能见度”,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成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 不要以为我们有了一个莫言,我们就在世界上有了名气,我到国外参加多少次学术会议,发现只有海外华文作家、汉学家知道中国一些作家。"

10 月 22 日," 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 " 成立仪式上,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丁帆的这番话,指出文学输入与输出的严重不对等。而该中心的成立,用丁帆的话说,正是弥补这一逆差的战略方针,以破解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当中的 " 能见度 " 问题。

△ " 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 " 成立仪式在南京举行

中心由中国作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译林出版社三方共建,旨在推动中国当代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参与世界文学的交流和对话,开展基于世界文学视野的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促进海外优秀文学作品的译介和引进以及中国原创文学的推广和传播,参与新时代大学新文科建设和文学教育。

据悉,中心主任由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担任,副主任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理论处处长岳雯和译林出版社总编辑袁楠担任。中心设秘书处,秘书长由译林出版社副总编辑陆志宙担任,秘书处成员有南师大教师朱婧和张博实。中心还成立学术委员会,聘请李敬泽、丁帆、朱晓进、陈众议、毕飞宇、邱华栋、何向阳、佘江涛为学术顾问。

减少 " 逆差 ",让更多更密集的作家作品占领国际市场

从五四开始,我们有了和世界对话的 " 新文学 ",到 20 世纪 80 年代的 " 走向世界文学 ",再到新时期的 "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 ",中国文学百年来不断追求与世界联结的愿望。但时至今日,我们的文学,仍然是 " 拿来 " 得多,而 " 输出 " 得少。在主题分享环节中,中心顾问们就 " 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 " 展开深入的讨论。

" 我们不缺乏文学文本大量的输入,甚至我们都无法消化这么多作品。每次诺贝尔奖一出来,出版界、翻译界就在讨论我们翻译过他的哪些作品,就是一个明证。反观国外,欧美读者对中国作家作品了解很少,传播基本上是在海外华文作家或是汉学家圈子里。" 如何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差序格局?丁帆认为,要让更多更密集的作家作品占领国际文学舞台。一是寻找有世界文学视野的一流作品,并且以学术研讨会的方式 " 选人、选题材、选作品 ",二是对中国文学进行世界性的推广,结合出版界、翻译界的力量,遴选顶尖的翻译家队伍,翻译一流的适合各国读者口味的作品,让中国文学更好地进入国际文学爱好者的视野。

△丁帆

" 世界文学的引进和出版和中国文学的外溢和出版,是双向的。所以,通过我们如何‘引进’来反观我们该怎样‘推出’,或许有一定借鉴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朱晓进认为,我们在借鉴、引进文学的时候,最终应该形成具有我们自身特点的文学。如何推出中国文学?" 我们的目光要更多地投入到当前不同语种世界、不同社会的需求中去,了解他们的审美需求和接受心理,主动地、有系统地、有选择地推出,提高中国文学外溢出版的效率。"

△朱晓进

" 莎士比亚在全世界为什么这么有名?是因为朱丽叶和罗密欧写了好多歌曲。" 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佘江涛认为,中国文学要进入世界,一定要跟其他文化、艺术结盟," 一方面是自己要强,要有原创性、思想力,另一方面是一定要和其他的文化结盟。就像音乐,中国现在音乐很厉害,开始演《红楼梦》了,如果仅仅从音乐谈音乐,是出不去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大胆地探索。"

△佘江涛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邱华栋提出,要加大对青年作家的关注与扶持力度,发现青年作家身上的可能性。他认为,城市的书写是未来青年作家最大的可能性,因为城市变成他们的故乡。" 老一辈作家的成功经验不能复制了,毕飞宇、莫言的经验难以复制。你就是你自己的经验,你就是没有故乡的经验,你就是面对一个其他可能性的经验。"

△邱华栋

" 最地道的人类的行为、人类的情感,就是世界文学 "

今天谈论世界文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何向阳提出一种观念,世界文学不只是东西方文学的总和,注定有别的什么还没有落在纸上,没有被我们肯定、认识,但它确实改变了我们,比如说想象、虚构,比如说写作所依存的无垠世界和我们的有限认知。" 世界本身已经是一位巨大的原创者,面对这样一个巨人,我们的文学原创在哪里?只是描摹或速写吗?" 何向阳说," 对于无边无际的世界,对于世界落在纸上几千年的文学,作为此时此刻的书写者,我们准备好了吗?文学当然向作家要求很多,但最重要的一件就是你的世界观的边界。"

△何向阳

从写作者的角度,毕飞宇并不纠缠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的概念。在他看来,一个民族最生动的作品、最准确的作品、最原创的作品、最具有概括性的作品它就是世界文学。像《诗经》这样最古老的文本就具有无限辐射的世界性。

△毕飞宇

"《诗经》里面有一首诗《郑风 • 溱洧》,这首诗特别简单,就是春天到了,河水奔涌,女孩跟小伙子说,我们去看看呗?小伙子说去过了,姑娘说再去。去了以后果真挺好,小伙子给了姑娘一支花,姑娘给了小伙子一支花,高高兴兴回家去,爱情就产生了,这是标准的发生在郑国的一首诗。这首诗发生在太湖行不行?一定行,凭什么年轻人不能在那相爱、不能在那互赠鲜花?它发生在太湖河边行不行?它发生在多瑙河边行不行?它发生在尼罗河边行不行?它发生在密西西比河行不行?它发生在亚马逊行不行?都行,为什么?大自然的美景是普遍的,少年与少女的相爱是普遍的,表面看来这是古远的郑国渭河边上民族化的生活场景,但是我觉得只要把语言一换,它是最地道的人类的行为、人类的情感。换句话说,它只能是世界文学,它不是世界文学它是什么?"

就此,毕飞宇认为,作家不要做世界文学的梦," 我们就是中国人,我们要用汉语写作,但我们要对自己有要求,生动、准确、原创、具有涵盖性。如果我们做到,我们就是世界文学的一员。"

" 就在世界之中 ",积极参与世界文学的建构

时代发展到现在,我们如何看待世界文学?如何看待我们和世界文学的关系?在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看来,经过了中国 40 多年的发展和变化,经过中国在世界上位置的巨大变化,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也需要一个新的视野、新的位置关系,在这个新的关系中我们重新有所发现,既认识世界也认识自己。" 我们现在完全应该是以一种平视的目光,以一种我们就在世界之中,而且我们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心的这样的一份自信面对世界、面对世界文学,我们就是世界文学中的一部分,而且我们充满自信地说,我们还会积极参与世界文学的建构。"

△李敬泽

也即是说,世界文学、中国文学不再是一个外在的关系,世界文学被我们内在化为我们自身,同时中国文学也被内在化为于世界文学。在这种新的视野下,李敬泽指出," 我们不仅会开辟新的学术空间、话语空间,我们也会有力地推动新时代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使得新时代的中国文学获得新的自我意识,开辟新的创造空间 "。

" 四十余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世界’观。" 何平说,从 1978 年 " 对外开放 " 政策的提出,到 2008 年北京奥运会 "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 的口号,再到 2012 年 " 人类命运共同体 " 意识的倡导,中国当代文学逐渐确立起全新的世界意识。与此同时,以 2012 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标志,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的世界地位不断提升。因此,如何重新想象世界文学?中国文学如何将自己编入世界文学体系?又获得怎样的反响,以及那些来自世界的 " 回音 " 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作用于中国文学自身?是文学组织生产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文学研究需要回应的问题,也是原创文学出版选择怎样的作家作品向世界介绍和推广的问题。成立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希望对这些问题有所回应。

△何平

李敬泽对中心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 不仅基于三方共同构成这个平台本身的力量,很重要的是有何平 " ——这样一个参与到文学生产、出版、研究和教育等诸多环节和领域的枢纽性人物," 他深入参与了年轻人的写作,他宽阔敏锐的视野,他强大的行动力,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期待这个中心是一个有用的中心,一个有生产力的中心,一个能够有力推动中国文学发展的中心。"

△与会人员合影

(译林出版社供图 编辑 黄媛媛)

相关标签

文学 翻译 南京师范大学 秘书处 南京大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