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被曝利用自己和实验室团队的科研成果,供儿子获奖升学。
什么情况呢?
2015 年,刘建国之子刘某阳凭借发明 " 便携式雾霾污染气体快速识别和检测装置 " 获得多个省级、国家级奖项,因此被合肥重点高中录取。但该发明在名称、工作原理、外观方面,均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12 年一项科研成果高度一致。当时,刘建国任该所副所长,也是该科研成果所属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儿子获奖发明和父亲研究所成果 " 高度相似 ",而且还不止一个。
2018 年,就读重点中学的儿子再次凭借发明获奖、获国家专利,又被发现与其父亲之前申请的国家专利原理类似。据刘某阳当时的任课老师证实,该发明在研究过程中确实得到父亲的指导和帮助," 父亲的项目他也可以参与,就相当于父亲搞一点东西给他做。"
一而再,种种巧合难免让人生疑:究竟是 " 天才少年 " 还是 " 拼爹 "?
网友的疑惑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儿子的两项发明逃不掉父亲的 " 影子 ",设备重名、工作原理相似,甚至设备外观也相同。产生联想是正常思维。儿子究竟有没有参与父亲的科研项目?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父亲到底是不是拿科研成果供儿子获奖升学?真实情况,亟需多方认真调查、严肃回应。拿出科学研究的态度,解答公众质疑。
父亲从事的行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影响,可以理解,我们更期待看见越来越多科技创新版 " 子承父业 ",只要合规、公平。但这其中,倘若有造假、舞弊,自不能轻饶。而且,这件事也暴露出一个问题,科研的 " 界限感 ",值得思考。
我们都知道,在某一些行业,亲属被要求回避,以免影响公正性。这种有分寸的 " 避嫌 " 恰恰是在隔绝如今刘氏父子所面临的尴尬处境,更何况此事又涉及 " 升学 " 的敏感话题,身为中科院的科研干部,更该自觉、谨慎。
科学家要时刻保持冷静思考,从事科学研究一定要有严谨的态度,更不能被人情所累。
ZAKER 南京评论员 覃甚颜
(编辑 苏湘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