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谷伟)10 月 28 日," 淘品牌 " 戎美股份登陆创业板,这是三天内上市的第四家江苏企业。其他三家包括常州第 80 家 A 股上市公司华润材料和无锡第 100 家 A 股公司中科微至,以及苏州公司新锐股份。不过,这批集中上市的江苏企业有点 " 生不逢时 ",正赶上近期新股破发潮,中科微至、新锐股份和戎美股份均在首日破发。
△近期上市的江苏公司 记者制图 数据来源:Wind
四家上市三家破发
本周以来,A 股已有 13 只新股上市。周四上市的两只新股都颇有故事。主营人用狂犬病疫苗及乙脑灭活疫苗的成大生物,是由 A 股上市公司辽宁成大分拆而来,一度被寄望成为 A 股 " 分拆上市第一股 ",不过在注册阶段卡了壳,最终落后于生益电子。
江苏常熟企业戎美股份,则被称为 " 淘系女装第一股 "。由温迪、郭健夫妇创办的戎美股份,成立于 2012 年,最初起家于淘宝店,其 " 戎美 " 品牌是较受欢迎的 " 淘品牌 " 之一。来自淘宝、天猫平台的销售收入占公司总收入比例达 99% 以上。戎美股份是苏州今年上市的第 28 家 A 股公司,也是江苏新增的第 67 家 A 股公司。
加上周二上市的华润材料和中科微至,以及周三上市的新锐股份,三天之内,已经有四家江苏公司登陆 A 股市场。其中,华润材料为常州第 80 家 A 股上市公司,中科微至则是无锡第 100 家 A 股上市公司。随着中科微至上市,无锡成为苏州和南京之后,江苏第三个迈入 A 股 " 百家俱乐部 " 的城市。目前全国也只有九个城市能达到这一水平。而加上戎美股份,苏州已经有 168 家 A 股上市公司,位列全国第五。
但本周上市的这几家公司却有点 " 生不逢时 "。从上周五的中自科技以来,近几个交易日,每天都有新股破发。上述四家江苏新股中,有三家都不幸在首日跌破发行价。
创业板新股戎美股份发行价 33.16 元,上市首日股价大幅低开,最低跌至 27.53 元,收盘报 28.79 元,跌幅达 13.18%。也就是说,中一签戎美股份,当天净亏损 2185 元。而发行价高达 110 元的成大生物,当天同样破发,收盘跌幅达到 27.27%,股民中一签净亏 1.5 万元。以前 " 中签如中彩 ",现在 " 中签如中弹 "。
周二上市的中科微至同样在首日破发,当天跌幅达 12.63%,股民中一签亏五千多。中科微至发行价达 90.2 元,发行市盈率高达 61.31 倍。10 月 28 日,其股价收于 77.87 元,较发行价已有 13.7% 的跌幅。新锐股份首日跌幅也达到 14.04%,周四再度下跌 6.91%,目前破发幅度已达到 20%。
华润材料虽然没有首日破发,但相比此前的注册制新股,表现也不算出色,全天大部分时间涨幅都在 40% 左右,直到尾盘才突然拉升,收盘涨幅达 81.53%。而今年前九个月,上市的注册制新股平均涨幅达到 2.48 倍。
新股为何不香了?
从打新稳赚不赔到避之唯恐不及,不过短短数天的时间。为何破发会极速 " 传染 ",原因众说纷纭。不少人将其归因为新股询价改革,对机构 " 抱团压价 " 的治理。此前,新股发行中机构 " 串谋打新 "" 抱团压价 " 的现象受到诟病,这往往导致新股发行价过低,上市后首日涨幅惊人。比如今年 7 月上市的读客文化,以 1.55 元的超低发行价登陆创业板,上市首日暴涨逾 19 倍,然而第二个交易日就下跌了 25.77%。
今年 8 月,证监会就《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发行与承销特别规定》个别条款进行修改并征求意见,9 月 18 日正式发布。证监会同时还指导沪深交易所、中国证券业协会同步完善科创板、创业板新股发行定价相关业务规则及监管制度。这期间,中国证券业协会还会同上交所对网下机构投资者开展联合现场检查,并对 19 家网下投资者采取自律措施。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过去由于存在抱团压价的现象,导致网下新股询价定价很低,新股上市第一个交易日几乎都是大涨,这是对新股询价定价的一种否定。而新股破发表明对新股发行制度的完善产生了效果。
但询价或许并不是唯一的解释。申港证券通过选取最新破发个股以及 2010 年以来上市首日跌幅最大的前 10 只个股,统计其发行市盈率及所属行业同期整体市盈率,对比结果显示,平均低于行业市盈率 4%,说明定价情况并不是造成个股破发的原因。
该券商认为,近期 IPO 新股首日破发现象重新出现,是市场成交活跃度下降的前兆。" 近期虽然短期利率大幅上行空间已经缩窄,中长期依然利率中枢缓慢上行,这也是市场交易量持续下滑原因之一。" 此外,9 月初开始,公募基金仓位快速回落,也是 A 股成交活跃下降又一原因。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新股破发其实是注册制环境下的正常现象,投资者应打破 " 新股不败 " 的思维定式,择优打新。海通证券认为,虽然近期 A 股破发公司家数增多,但相对于整个 A 股 IPO 发行规模而言,破发公司比例并不高。相关询价制度的变革将促使 IPO 发行价格更加合理,无差别打新策略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盈利,投资者需运用自己的自主研究来甄别新股投资机会,这也更符合注册发行制度的改革初衷。
(编辑 张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