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江西各地将关爱留守儿童作为 " 我为群众办实事 " 的重要内容。团江西省委将童心港湾建设作为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抓手,聘请 " 童伴妈妈 "、招募志愿者,长期坚持周末全天陪伴、定期家访。截至目前已建成 18 个童心港湾,开展心理疏导、亲情关爱关护等活动 4000 余场,覆盖留守儿童 500 余人,切实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
陪伴留守娃 拉近与父母之间的距离
连日来,记者走访部分 " 童伴妈妈 " 项目村发现,乡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在 " 童伴妈妈 " 的陪伴与关爱下,从不善沟通、交流、内向,变得活泼、开朗、爱交朋友。
10 月 26 日,在吉安市泰和县南溪乡洲尾村洲尾小学," 童伴妈妈 " 与孩子们正在一起做游戏。" 土豆可以切成什么形状呢?"" 条状 "" 块状 "" 还可以切成丁 "……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随后,在 " 童伴妈妈 " 的带领下,大家一起举起双手,手指变化成不同形状来形容土豆的形状,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室外玩累了,大家还可以前往童心港湾休息。宽敞温馨的房间里,书籍、玩具应有尽有。教室里,一面墙上贴着孩子们的画作,一面墙张贴着交通安全知识、安全用电知识等内容,积木桌上摆放着孩子们搭建的各种模型。从 2019 年 10 月到现在,孩子们在这里度过了很多开心、难忘的时刻。
" 天气晴朗舒适的时候,我就带着孩子们在学校里一起做游戏、踢球,下雨天就到童心港湾,给他们读绘本故事,或者陪着他们一起搭积木。" 肖润华向记者说起自己当 " 童伴妈妈 " 的日常。
" 我的第一个孩子 10 个月大的时候,就被留在老家,我跟孩子爸爸两个人外出务工。每次回来,孩子看见我们都很陌生,没有什么沟通,他的性格到现在依然内向。当村里干部找到我问我是否愿意做‘童伴妈妈’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希望能帮助更多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 肖润华说。
" 不仅要让孩子们说话有人听、烦恼有人解、孤单有人陪,更要做连接亲情的纽带,拉近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距离。" 肖润华建立了留守儿童家长微信群,及时在群里分享孩子们的日常,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近况,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
视如己出 贴心交流解心结
对于许多留守儿童来说,与父母温暖相拥是他们最期待的新年礼物。
" 爸爸,爸爸,爸爸真的出现了!你跟妈妈什么时候回来?我好想你们 ……"
由于爷爷奶奶年纪较大,不会操作智能手机,7 岁的军军(化名)平常只能与爸爸妈妈通电话。在 " 童伴妈妈 " 康恩凤的帮助下,军军拨通了爸爸的视频电话,望着屏幕中的彼此,一句话还未说完,电话两头的声音都已经变得颤抖。
在泰和县澄江镇桥头村,康恩凤坐在孩子身边,听着父子俩的对话,一次次动容地拭去眼角的泪水。
此前,通过家访了解到军军的情况后,康恩凤时不时去照料军军,辅导作业、陪着他一起做游戏。慢慢地,军军由原来的胆小、内向,变得开朗起来。
" 看到他们就像看到我自己的孩子。" 康恩凤说,她始终把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康恩凤曾是幼儿园老师,后来担任桥头村妇女主任一职。2019 年,桥头村打造童心港湾项目,康恩凤挑起 " 童伴妈妈 " 的担子。" 从接触这份工作到现在,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成长路上不再孤单,让我觉得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义!" 康恩凤哽咽着说。
守候课后时光 陪伴乡村儿童成长
为了给孩子们带去更多关爱,团江西省委还招募青年教师,组建青年志愿服务队,为孩子们 " 送教下乡 ",开展竹笛教学、红色研学等活动。
" 以前娃娃作业不会写,我也只能干着急,现在有‘童伴妈妈’和志愿者时常辅导,他们还教会了孙女画画、踢足球,真的很感谢他们!" 在洲尾小学不远处,一位正背着孙子干农活的彭姓老人家告诉记者,孙子、孙女都是 6 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到外省打工了,自己跟老伴两个人在家带,另外还种了 10 亩地。
" 农村的教学质量还是相对落后,所以我们有时间就会开展‘送教’活动,给他们上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让他们也能接触到这些课程,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泰和县机关幼儿园老师说。(谢梦丽 涂文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 / 陈亚 编审 / 崔林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