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11-05
刷屏了!院士拿布袋领回了国家级一等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近日

一张 " 院士领奖归来 " 的图片

引发关注

图中是 11 月 3 日

刚刚从北京人民大会堂

领回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

" 他很低调

那张证书装在帆布袋里

转身又去工作了 "

而赵教授领完奖后就回到上海

当天一早就到学校上课了

记者了解到,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由于评选极为严格,该奖项在历史上曾出现多次空缺。

而赵东元教授,用低调、坚韧走到了今天 ……

3 万元起家的 " 异想天开 " 实验团队

1998 年,35 岁的赵东元结束了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博士后工作,从美国洛杉矶直飞上海。这是这个东北人对上海的首次造访,他选择了复旦大学。

在上海的 23 年里,他从一名年轻的科研人员成长为享誉国际的科学家。2000 年获国家基金委 " 杰出青年 " 称号,同年获教育部 " 长江学者 " 特聘教授称号;2004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第一完成人 ";2007 年,44 岁的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 年,赵东元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化学西楼工作

赵东元至今仍记得,他刚到复旦大学时,国内整体科研条件和国外差距较大。学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他提供了 3 万元科研经费。

他买了一台电脑,很快就坐进了简陋的催化楼办公室,开始写起研究计划。他带着 5 个本科生,开始了对功能介孔材料创制和合成的研究。

" 整个合成过程非常复杂,就像是在一个黑箱子里乱撞。" 赵东元团队花了 5 年时间来 " 异想天开 ",他后来回忆时发现,自己和团队在前 4 年多的时间里,几乎都在 " 走弯路 "。

赵东元领衔完成的 " 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 " 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复旦大学供图

历史系学生给化学家团队带来 " 转机 "

谁也想象不到," 转机 " 竟然会来自一名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本科生。

2002 年,复旦大学在全国率先施行本科生转专业制度。当时,酷爱化学、高考未能被第一志愿录取的历史系学生顾栋,申请转到化学系、选赵东元做导师。赵东元非但不拒绝还表示欢迎。

时隔十几年,如今已是武汉大学教授的顾栋,忆起十多年前的那个深夜,依然难掩激动。那天,他用一种反常规的方法进行实验,测试得到一组非常漂亮的数据。

赵东元在学生的启发下打开了思路。2005 年,赵东元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文章,在 " 有机 - 无机自组装 " 的基础上首次提出 " 有机 - 有机自组装 " 的新方法,并将实验方法公之于众。该方法吸引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500 余家科研机构跟踪研究,利用相似的方法研究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等,发表论文 4 万多篇。国际学术界评价这项研究的贡献为 " 先驱 "" 里程碑 "" 突破 " 等。

赵东元的课题组也一下子 " 火 " 了。成员们基于该项目成果发表论文 200 多篇,被引 3 万余次。

虽从事基础研究,但赵东元的研究跟实际应用结合得相当紧密。后期经过不断压缩成本,赵东元团队将科研成果投入到工业化生产,开展大规模制备。比如:

将介孔材料作为催化剂使用,大大提高重油转化效率,该项目全国推广后每年可为中石化增产约 150 万吨高质量成品油;将介孔碳和介孔高分子吨级生产,运用于超级电容器,在北京奥运会的 LED 路灯和上海世博会的电动汽车上都得到了示范性应用;介孔材料还能在生物检测、环境处理、电子材料等诸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赵东元教授(右)在实验室 成钊 摄

鼓励学生随时随地 " 异想天开 "

赵东元自称 " 造孔之人 "," 相当于拿个凿子,在你们看不到的微观世界里‘造孔’ "。而各种 " 异想天开 ",如今已经成为赵东元及其团队工作的动力和源泉。

有一次,他带儿子去乐高世界玩,看到各种大型组装构件,他便联想,在微观世界能不能也用各种功能基元搭建形成孔洞?随后他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介孔材料合成方法学中的模块化组装。

又有一次,他去医院探望一名韧带断裂的病人,医生需要用一个高分子韧带将断裂处连接起来,再让韧带重新生长。他又开始琢磨,能不能定向把两个孔给嫁接起来?他把想法告诉学生,一起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寻找能够在微观环境下把两个孔慢慢诱导过来的材料,再通过化学作用合在一起。这项研究,目前也已取得初步成果。

1980 年,赵东元在吉林大学读本科

赵东元出生于沈阳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没有接受过什么特别的训练,但他从小就喜欢刨根问底,梦想长大成为一名科学家。因此,他也特别鼓励青年大学生和青少年敢于 " 异想天开 "。

因此,即便工作再忙,他也没有放下科普。从为中学生开讲座、录制网课,到主编《十万个为什么(第六卷)》,但凡能给青年人带去启发的事,他一件也没有落下。

他从不为学生设限。平时指导学生科研,他会给个大方向, 但不会告诉学生具体怎么去做,鼓励学生自由探索。顾栋记得,自己有次为了投一篇文章,在国外联系赵老师,没想到老师立刻回复,那时国内已是凌晨一两点钟。

赵东元还坚持为本科生上《普通化学》17 年,一周两次课,他几乎从未缺席。即使前一天还在外地开会,他也一定连夜飞回来上课。

赵东元说过:" 我真的愿意做科研,因为科研面对的全是新鲜事物,可以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

很多学生发邮件请教他:到底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进您的实验室工作?赵东元回:" 没有别的,我唯一的条件就是你要爱科学,要有志于成为一名科学工作者。"

编辑丨王璇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来源丨新华网

相关标签

复旦大学 上海 本科生 院士 美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