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依江而生,因水而兴。江、河、湖,在武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武汉在生态环境方面,已经取得很大成绩。去年全市水质优良湖泊数量比 2019 年增加 13 个,劣 V 类湖泊减少 22 个。实施长江汉江武汉段 " 十年禁捕 ",分类处置退捕渔船 620 艘,着力养护长江水域生态资源环境。深化长江汉江干线港口码头整治,清理腾退岸线总长 47 公里,累计复绿近 800 万平方米。
但是,生态保护没有终点,武汉并不满足于此,站在 " 十四五 " 新的起点上,武汉有决心、有信心、有实力进一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扛起重大政治责任。
武汉生态成绩单,说来话长,先用一个最有说服力的自然现象来印证成绩单:万鸟飞越大半个中国来到武汉,是武汉生态修复的最好见证。
武汉这座百湖之城,已成为万鸟乐园。草木丰饶的湿地,是无数鸟儿们的诗与远方,吸引着它们不远万里,飞越大半个中国蹁跹而来。
今年年 10 月 28 日至 11 月 2 日期间,在沉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涨渡湖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草湖市级自然保护区、武湖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安山国家湿地公园、府河湿地、天兴洲湿地等 7 个调查地点中,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站共记录到野生水鸟 47 种,3 万 3 千余只。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黑鹳、卷羽鹈鹕,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鸿雁、白额雁、小天鹅、灰鹤、白琵鹭都来武汉过冬了。
数以万计的冬候鸟为什么来到武汉?答案是:武汉天然的地理优势和武汉水生态修复的实效。
武汉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既是留鸟的家园,也是候鸟的重要驿站。
武汉境内江河纵横、是 " 百湖之城 ",湿地面积超过 23 万公顷,湿地率高达 27%。近年来,武汉不断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累计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 26 处。
在众多湖泊中,沉湖湿地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它面积达 116 平方公里,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被誉为 " 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 "。
除了沉湖国际重要湿地,武汉还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共 14 个各类湿地保护地。
武汉的湿地不仅大,而且贯通,适宜鸟儿栖息。今年 4 月贯通的武汉交通大动脉四环线,仅路线规划就历时 6 年,为给 20 余个湿地湖泊让路,综合里程多绕了 6 公里。
武汉的湖泊湿地水质优良,鸟儿愿意停留。近年来,武汉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累计投入 757 亿元,实施涉水项目 1281 个。中心城区 40 个湖泊全面退出经营性水产养殖,其他 126 个湖泊为渔业限制发展区,全面实行不投肥、不投药、不投饲的生态养殖模式。
武汉生态成绩单,不仅是治水。万鸟来到武汉,除了水生态、湿地生态修复得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武汉的空气质量。
武汉生态治理,已经形成 " 水陆空 " 立体交叉生态保护屏障,治江治河治百湖,更治大气污染。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武汉坚持标本兼治,突出抓好燃煤、建筑工地扬尘、汽车尾气等污染源治理,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武汉在蓝天保卫持久战中,实行清单管控。研究制订了全市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严控钢铁、焦化、铸造、水泥和平板玻璃等行业新增产能;全市范围内严控新建高耗能、重污染行业类型,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统筹考虑碳减排和能源结构调整,研究明确切实可行的煤炭消费控制目标。
强化车辆管控。全市新增或者更新的公交车、出租汽车、通勤车、邮政快递车、轻型物流配送车、网约车、驾培驾考车以及总质量 8 吨以内的园林作业车、环卫垃圾收集车、高压清洗车,加速使用新能源车替代。
开展臭氧治理。进行了 PM2.5 与臭氧生成机制和控制路径研究,制定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协同减排方案;加快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低挥发性有机物(VOCs)含量源头替代进度。
系列举措使武汉天更蓝了:1 至 8 月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共计 203 天,优良率 83.5%,其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优级天数共 58 天。比 2018 — 2020 年 3 年同期均值多 13 天;空气质量优良率比 3 年同期提升 5.6 个百分点。
万鸟来汉,这一自然现象,铁的事实,与上述数据相互映证,是对武汉水、陆、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效的肯定。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百湖之城,万鸟乐园,更是武汉千万民众的幸福之城。
作者:叶子秋
编审:郑先耀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