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工夫》
" 工夫 " 不负有心人 纸媒也能拍电影
5 月 1 日 12 时,剧情长片《工夫》在视频网站 Bilibili 正式公映。影片风格大气深情,有情感的剧烈碰撞,充分体现了深圳精神和工会担当,既能以长片形式整体展播,又可以分集观看。线上公映当天,《工夫》还在线下举行了五一国际劳动节职工专场,现场有近 150 名深圳职工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英皇电影城 IMAX 影厅观看了影片。当日上午," 工夫不负追梦人 " 的词条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
▲《工夫》拍摄现场。
当《工夫》推出后,我们收到最多的评价就是:《深圳晚报》作为一家纸媒,竟然拍电影了!
时间退回到 2020 年,为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出品方深圳市总工会决定以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艺术形式,以电影工业的制作方式,记录深圳劳动者的风采,塑造新时代深圳职工群像。此时,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作为摄制方的《深圳晚报》正全力打造广具影响力的创意型传媒,全力推动创意发展、跨界发展、破圈发展。
2020 年 9 月,影片《工夫》正式启动拍摄。作为深圳工会的跑线记者,我承担了《工夫》的许多沟通协调工作及宣发工作。主要负责拍摄制作的是《深圳晚报》深晚影业团队,他们大多是科班出身的 "95 后 ",《工夫》的创作,也是这支年轻的团队在用自己的方式,讲好深圳故事。按照院线电影的工业化标准和流程,《工夫》分别设置了编剧组、制片组、导演组、美术组、摄影机灯组、录音组、后期制作组。历经一年的策划、拍摄、制作周期,时长 2 小时 05 分的剧情长片《工夫》得以与大家见面。
在线下采访时,我们发现," 真实 "" 温暖 " 是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共同评价,而这恰好也是《工夫》出品方和制作方的初心。
为让影片贴近生活,《工夫》在招聘演员时也设置了相应的门槛。为满足拍摄需求,《工夫》开始面向全国遴选专业的影视演员,从北京、重庆、广州、西安、沈阳等地找到了专业演员,这里面不乏小有名气的演员。最终,有超过 260 人加入《工夫》的制作团队。
通过《工夫》,我们能看到每个劳动者身上闪耀的奋斗精神,相信未来,这片创新的热土上将演绎更多的追梦圆梦故事。
亲历者说
成为记者的第五年,开始投入大型项目的策划执行,接触全新的专业领域,与数据和文案打交道,参与了一部电影的制作,这些都是从未想象过的 " 职业成长轨迹 ",这个过程充实且精彩。未来,还将继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成长为一个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的记者。
深圳晚报时政新闻中心记者 郭宇立
深圳口述史
人与时代的故事展现动人 " 深圳魅力 "
留下城市记忆,弘扬深圳精神,深圳口述史一直在路上。
深圳口述史是由深圳市政协组织发起,由深圳晚报与其他单位一起承办的,邀请深圳建市和创办经济特区以来的建设者们,讲述他们在深圳敢闯敢试、追梦圆梦的故事。每个采访对象所讲述的故事不仅代表他们自己,也代表着像他们一样的群体,他们的个体记忆,串联起了历史洪流中的每一段故事。
▲深圳口述史第四季报道主创团队。 深圳晚报记者 陆颖 摄
深圳口述史前三季是按照年份分类,即深圳口述史(1980-1992) ( 1992-2002 ) ( 2002-2012 ) ,每一季采访 100 人。从 2014 年到 2020 年初,我们用六年时间完成了三季共 300 期《深圳口述史》的采编。这 300 期口述史已经在《深圳晚报》上刊登发表,并在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腾讯、新浪、深圳 +、深圳 ZAKER、深圳网易、喜马拉雅等多个权威平台进行传播。同时,相关图书、纪录片也已出版、刊播。可以说,放眼全国,地方性的口述历史征编工作这一风潮是由深圳带动的,起到了一个标杆性的作用。
我们举全报社之力,动员财经、创意策划、时政、深度、社会、编辑中心等多个部门,以及视频中心、音频中心等协同部门合作,共同来完成这一项工作。深圳口述史的采访工作要求高、时间紧,整个采编团队为此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今年,第四季深圳口述史延续了过往三季的精彩,再次扬帆起航。比起前三季,第四季深圳口述史按照主题分类,主要聚焦科技与法治。
今年,深圳晚报社高度重视第四季深圳口述史征编工作,专门召开了采访动员会,召集相关部门主任和参与骨干采编人员,部署深圳口述史采访工作。第四季深圳口述史重点采访由编委会领导或者部门主任带队一起采访,同时编委领导对采访提纲和稿件把关,确保第四季口述史采编工作的高质量推进。
在采访中," 深圳口述史 " 采访组特别注重挖掘鲜活人物细节故事与宏观历史背景想结合,例如在专访市政协原副主席、深圳市科技局原局长李连和的过程中,通过受访者口述,回顾挖掘了当年许多深圳科技发展中不为人知的细节:在华为发展早期还不知名时,李连和受邀参加华为最早的奠基仪式,到场了才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 连村干部都没空来 "。这些采访中挖掘出来的细节十分生动,这就是深圳口述史想呈现的效果,不是资料汇总,而是娓娓道来地讲述一个又一个有趣的记忆细节和片段,最后共同编织成 " 人与时代 " 的故事。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无数动人的故事。我们希望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建设者、亲历者和见证者的口述记忆,回顾、记录和展现这四十多年光辉历程背后的故事,也希望能让更多的人通过 " 深圳口述史 " 这个栏目感受 " 深圳精神 ",体会 " 深圳魅力 ",了解深圳的发展历程。
亲历者说
2017 年,我加入深圳晚报深度新闻中心,成为一名 " 深晚人 "。初进报社的几年里,我行走在采访一线,做了很多深度报道和监督报道,同时也参与《深圳口述史》、" 先行之路——深圳经济特区档案文献展 "、中国图片大赛等多个文化项目。今年,我加入创意策划中心,开启了另外一段旅程。未来,我将继续坚守赤诚初心,用文字与创意多为报社创造出更多的好作品。深圳晚报创意策划中心 唐文隽
" 河南暴雨 " 报道
结爱为舟 执笔做桨 每逢艰险勇向前
7 月 20 日,河南省郑州市突遭特大暴雨袭击,当日 18 时许,洪水冲垮郑州地铁出入场线挡水墙进入正线区间,造成郑州地铁 5 号线大量乘客遇险被困,其中 12 人经抢救无效死亡,5 人受伤。随后,新乡、平顶山、漯河等多地先后受灾,截至 8 月 2 日 12 时,河南省因灾遇难 302 人,50 人失踪。
▲李晶川 ( 右二 ) 在河南暴雨救灾现场。文志健 摄
当晚,深晚多个部门记者均积极请战申请赴前线采访,经晚报编委会报请报业集团主要领导批准,我和深度新闻中心同事高申现有幸获准奔赴前方。
我们搭乘 7 月 22 日最早的深航航班赶赴郑州,从当日凌晨 4 时许就开始了新媒体直播,飞机落地后不久,深晚第一条现场报道就在新媒体平台推出,很快被多个新媒体平台转发。从这一刻起,我和高申现就进入 " 全速前进 " 状态,在此后的 4 天里,我们先后赶赴新乡市凤泉区大块镇陈堡村、马坊村、东郭村,辉县占城镇西樊村以及卫辉市等地,每天陆路、水路行程分别均逾百公里,每天晚上都与救援队员一起睡在会议室沙发和地板上,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足 4 个小时,每天吃第一顿饭的时间都在当天 14 时以后。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我们克服灾区通信信号不稳定、两部相机先后因进水发生故障等困难,除每天向后方发回高质量平面报道的同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后方发回了大量视频报道,生动展现了深圳救援人员在前方与灾区人民同舟共济艰苦奋战的感人场面,极大地激发了特区人民踊跃向灾区捐款捐物的热情,振奋了前方救援人员的士气。
结爱为舟,执笔做桨。每逢艰险,奋勇向前。这就是每一个深晚记者的理想和情怀,是深圳晚报努力践行 " 四力 "、全面提升宣传工作水平的力量源泉。
亲历者说
做时代发展的见证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媒体转型的践行者,是当代新闻从业人员的光荣使命。
深圳晚报深度新闻中心主任 李晶川
" 交警敬礼 " 报道
找准情感共鸣点 写出动人好新闻
24 小时内全网阅读量超 4000 万、相关话题冲进微博深圳本地热搜榜前三、网友纷纷留言表达敬意 …… 这是深圳晚报 6 月 21 日刊登的新闻报道《他向交警道辛苦 交警向他敬个礼》取得的成绩。这篇不足千字的消息,在短时间内,迅速刷爆深圳人的朋友圈,引发传播热潮,这也是深圳晚报采编团队注重挖掘本地特色新闻、深入生活深处、与群众产生情感共鸣的一个缩影。
▲《深圳晚报》6 月 21 日 06 版。
犹记得 6 月中旬 , 全市正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筛查,防疫人员的辛苦与付出,是每个普通市民亲眼见证亲身感受过的事实,媒体也开始将目光聚焦在那些平凡岗位上的守护者身上。但相关报道增多后,也逐渐出现同质化的问题。如何选择新的报道角度,是深圳晚报采编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6 月 20 日凌晨 1 时 31 分,来自龙华区的一线抗疫干部郭磊在朋友圈发了一个帖子,引起了报社主要领导的注意。原来,郭磊当天凌晨下班,偶遇交警查车,向他道了句辛苦,而交警在获悉他抗疫人员的身份后,向他敬了个礼。报社领导敏锐地察觉到这一暖心互动背后隐藏的巨大新闻价值,赶紧安排采编团队对该事件进行深入报道。
在同事的帮助下,我很快拿到了两位当事人的电话,并迅速对他们两人进行了采访。在经过 1 个多小时的电话沟通后,我获悉了很多关于当天事件的细节,也对二人在那段时间的工作有了基本的了解。
梳理和筛选完材料后,我写了一篇温情满满的短消息稿。交稿后,夜班编辑环节对稿件内文的词句、标题反复斟酌、探讨和修改,最后一稿脉络清晰、结构精巧、情感丰富。
6 月 21 日,这篇稿件与市民见面,引发巨大反响,很多市民留言称," 被感动到 "" 感觉深圳是一座有温度能共情的城市 ",这些评价是对故事主人翁最好的赞美,也是对这篇报道最好的反馈。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坚守新闻人的专业主义精神,为受众打捞有价值有情感共鸣的信息,这是一件既酷炫又有意义的事情,而深圳晚报一直在坚持做着。
亲历者说
2016 年加入深圳晚报后,一路奔跑、成长。既在一线做过突发报道;也参与策划、执行过深度专题报道;进入全媒中心后,开始参与制作数据新闻,用全新的方式呈现有价值的新闻资讯。未来的新闻之路还很长,也充满机遇和挑战,我将不断学习进步,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发展脉搏的好作品。
深圳晚报全媒中心编辑 秦瑶
" 深晚快评 " 栏目
以言论标注奋进深圳的足音
对于深圳人来说,2021 年的 5 月和 6 月,交织着太多的温暖和感动。
6 月 22 日一早,一条深圳社区抗疫干部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搭起 " 移动帐篷 " 为群众遮风挡雨的小视频在全网刷屏,无数人转发、跟帖、评论。而 " 中国共产党万岁 " 的留言,更是震撼人心。
临近中午的时候,我接到了报社总编辑的电话。" 看网友的留言了吧,就以‘是什么让网友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为题!把近期我们推出的‘抗疫干部回家路上获龙华交警敬礼’‘百米距离走出 41006 步’‘龙岗居民自发欢送核酸采样队员’等一系列报道串起来 …… 明天就见报!" 领导语速很快,能鲜明感受到他流淌的情感和抑制不住的激动。
" 好的,立即着手准备!" 没有一丝犹豫,因为深圳这些暖心故事早已深深烙印在心中。"5 · 21""6 · 14" 疫情发生以来,一个个深圳抗疫故事频频登上热搜,定格着风雨同舟、携手并肩、万众一心的鹏城力量,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温琼深圳晚报记者 陆颖 摄
与其说这是选题指导、任务布置,不如说是基于新闻人的职责与使命,把广大市民网友对党的由衷热爱记录下来。
经过精心打磨的评论文章刊发后,在全网引起热烈反响,被光明网、中国青年网、海外网、深圳发布等全国众多知名网站转载。" 流着泪看完,一件件事触动着我,一线防疫人员辛苦了,共产党万岁 "" 一篇朴实、真实极具感染力的文章 "" 每每看到此情此景泪水模糊了双眼,真的太感动了 "…… 我深知,可贵的不是评论本身,而是把初心写在一线的抗疫工作者赋予了这篇文字以生命和灵魂。网友读者的这些留言,正是这篇稿件最大的荣誉与褒奖,也是新闻人职责与使命的最生动彰显。
亲历者说
作为 " 深晚快评 " 的主要执笔人,近两年来,跟随报社全力打造创意型传媒的步伐,我致力于让快评文风更新颖活泼,让语言更具时代感和创新气息。随之而来的,有市民读者评价,只看文字风格就知道是 " 深晚快评 "!我将继续努力,以 " 深晚快评 " 标注奋进的深圳。
深圳晚报评论员 温琼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