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1-11-09
《岳麓书院》:揭示中国文化密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近期,六集历史人文纪录片《岳麓书院》在湖南卫视、芒果 TV、金鹰纪实频道播出后,赢得了较好的口碑,也引发了不少年轻网友的共鸣。

《岳麓书院》采用纪实性拍摄与情景化演绎相结合的手法,凸显时代精神,彰显文化自信。在中国四大书院中,岳麓书院历经千年风雨,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六集纪录片《岳麓书院》创作拍摄历时七年,投入资金 2000 多万元,积累了 30 多万字的学术台本。全片以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为创作核心,以历史真实故事推动纪录片情节发展,采取 " 纪实拍摄 + 情景化演绎 " 手法,通过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声音和画质,较好地呈现了岳麓书院传道济民、忠君爱国、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文化传统,努力把岳麓书院的历史文脉与新时代倡导的文化自信融为一体。如第一集《源流》和第二集《正脉》,用较大篇幅表现了岳麓书院屡毁屡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镜头中,当 " 二僧办学 "" 朱张会讲 " 等具有开创性的文化现象出现后,当人们在杂草丛中找到 " 岳麓书院 " 的匾额,并重新悬挂在了书院的门楣之上,触动我们的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源远流长。纪录片注重对典型人物的选取与塑造,在表现人物命运的时候,折射书院历史流变,揭示中华文化密码。如从第一集到第六集中,依次出场的典型人物是:张栻、张元忭、吴道行、王船山、郭嵩焘、王先谦、杨昌济、毛泽东,这样一群人托起了岳麓书院的兴盛,也担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在第六集《求是》中,镜头切换到 1919 年 12 月,毛泽东去上海送别蔡和森,一些人将启程前往法国勤工俭学,而毛泽东打定主意留下来,立足中国实际,研究革命问题。镜头转场,毛泽东的眼前浮现出岳麓书院的匾额 " 实事求是 "。正是在这里,毛泽东从杨昌济手里借来《新青年》,认识了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陈独秀、李大钊等人。1943 年,由毛泽东题写的 " 实事求是 " 被确定为延安中央党校的校训。之后,党的七大将 " 实事求是 " 正式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沉浸式体验与多元化审美相结合,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华文明的辉煌,共同绘就了文化自信的底色。第四集《经世》,重点讲述了魏源著述《海国图志》、曾国藩兴办洋务、郭嵩焘出使西洋等史实,表达了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人类历史上不曾中断过的文明,就是因为中国人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气魄。在《岳麓书院》中,引用了不少古典诗词,带给人多元化审美享受。如在宋真宗所写的《劝学诗》中,"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 的古训,至今仍然为人们所熟知。在第五集《新变》中,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看到在甲午烽火中,中国居然被日本人打败了,在 " 实事求是 " 的匾额下,大家痛定思痛,开始正视时务,归于务实,岳麓书院迈开了现代化变革的步伐,成立新式学堂 " 时务学堂 "。而就在此时,梁启超也投身到了学堂教学之中。第六集《求是》结尾,展现了我们伟大的新时代。

纪录片《岳麓书院》播出后,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在抖音平台," 这里是岳麓 " 短视频点击量过亿。有网友留言称," 看完纪录片,我终于明白,我们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做一个豪迈的中国人 "。

作者 马晶

来源 黔中书

编辑 陈问菩 / 编审 柴潇蕾 / 签发 安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