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新一轮新冠疫情突袭兰州,这座正在深秋里绚烂的城市霎时众志成城,团结抗疫。车水马龙的街道静了,那一面面鲜红旗帜,一顶顶蓝色棚子,一条条黄色警戒线,一个个白蓝色身影,一时间成了兰州的色彩。
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出《倡议书》,号召广大退役军人有序投入抗疫一线。随即,党员干部 1200 余人,带头到村社区 " 双报到 ";1160 个 " 一村一警一队伍 " 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 1.8 万名队员迅速归建;市县两级 9 支 " 兰州蓝 " 护卫者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主动出击;560 名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投入 " 战斗 ",共同筑起抗疫坚固防线。今天让我们通过最普通的退役军人事迹,感受军人本色。
老兵点到 奔赴 " 疫 " 线
10 月的兰州,如诗如画,绚丽多姿。兴隆山漫山遍野的枫叶,成为群众拍照观景的好去处。
2021 年 10 月 18 日傍晚,住在兰州市城关区酒泉路杨家园社区的苟永生给几个老战友发微信," 这几天我们聚聚,看看美景,拍拍照。"" 到 "" 到 "" 到 "…… 苟永生的信息得到最具仪式感地回复。
10 月 18 日,甘肃省本轮疫情出现第 1 例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得知这则消息时,71 岁的退役老兵苟永生一遍遍反复确认着。10 月 19 日,兰州相继出现了新冠确诊病例。10 月 20 日,苟永生所在的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全员到岗,看到那些奔忙的身影,他内心有些担忧,出行计划只能搁浅。
打开 " 老兵雷锋班 " 微信群,看到一条条关于疫情的信息,他写下了:" 若有战,召必回。大家点到。" 信息待命,等着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
10 月 21 日凌晨,杨家园社区书记杨静发出了一条招募志愿者的信息。为做好疫情防控,社区需要 " 健康码 "" 行程码 " 都为绿码,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志愿者需配合社区干部、网格员、物业管理人员做好排查重点人群、发放防控物资、值守交通要道、排查防控点、宣传疫情防控政策等,希望大家积极报名。
" 到。"" 现在就到社区,听候安排。" 石洪第一个回复。石洪今年 56 岁,是 " 老兵雷锋班 " 的志愿者。
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也发出了退役军人参与疫情防控的倡议。苟永生在 " 老兵雷锋班 " 微信群里发出一条信息," 同志们,集合。做好防护,共同抗疫。"
2020 年初疫情,让杨家园社区意识到应急救援队伍的重要性。同年 2 月,社区的志愿者、退伍老兵在疫情防控的值班室与甘肃方舟救援队的退伍军人一起宣誓,正式成立了 " 老兵雷锋班 "。当时,队伍一共 10 人,除了方舟救援队中的 5 名退役军人,还有社区的 5 名退伍老兵,苟永生就在其中,队伍成立后立即投入到那次紧张的疫情防控工作中。
苟永生带上戴上口罩,急匆匆地往社区走,一边联系其他退役军人,一边联系社区书记杨静,一边在微信群集结老战友。" 到。"" 到。"" 到。" 几分钟,在社区就近居住的十几位退役老兵集合完毕。他们中年龄最小 54 岁,最大的 71 岁。
" 立正。"" 稍息。" 凌晨的,深秋的室外特别的寒冷。他们忙碌起来,身子才有些许暖意。昏暗的灯光下," 老兵雷锋班 " 的退役军人佩戴上红袖章,穿上红马甲,上面印着 " 退役军人志愿者 " 的字样,曾今的 " 橄榄绿 ",变成了 " 社区红 "。
" 你们两个一组,负责搭建临时帐篷。"" 到!"" 你们几个一组,负责设置卡点,减少人员流动。"" 到!"" 你们一组,负责动员各小区做核酸。"" 到!"" 你们负责落实,哪些人员属于中高风险地区来的人员。" " 到!"
老班长事无巨细,一项项安排着。从那一刻开始,10 名退役老兵按照社区排班,开始 24 小时卡口点值守,查看出入证、排查车辆、出入消杀、体温检测,他们昼夜不息坚守,没有任何报酬,和社区的网格员一起同吃同住。
" 叔叔,您休息一会,我们来。" 其他志愿者感动地说。
" 没事,这算什么,坚持得住。军人要有样,不能临阵脱逃。" 老兵的话,让大家眼睛里有了泪。就是这样,这些老兵,用自己汗水筑起了疫情防控的最牢防火墙,保障了辖区内 3000 余户居民的生产、生活安全。
有一次,社区一位老年人,没有戴口罩转悠,苟永生看见了,追上去说:" 把口罩戴上。"" 管你什么事,管得多 ……"" 我就管得多,必须戴上,不戴就回家。" 苟永生一直盯着老人回了家。
苟永生说,他曾经是军人,保家卫国。今天是退役军人,守住卡口,就是守住自己的岗哨,军人本色没有变,也不会变。
石洪,社区小年轻都叫他 " 石叔叔 "。他的任务是巡查路段,避免人员聚集,巡查了两天,楼下晒太阳的爷爷看见他就走,下楼遛狗的大妈也躲他,狗都被他戴了个口罩赶回了家。
任建礼,今年 54 岁。他负责卡口,认真细致地排查每一位出行人员的健康码,并向他们宣传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动员大家减少出行。在核酸检测时,他又开始疏导群众,拿着大喇叭喊 " 注意排队,打开健康码,间隔一米 ……" 这几天,他的嗓子嘶哑了,人也有些疲倦。
问及累不?他们说,都是当过兵的人,不怕苦,不怕累。必须站好岗,抗击疫情就是一场战斗,疫情不退,坚决不撤。
苟永生是 " 老兵雷锋班 " 的班长,由于年龄的原因,他只负责巡查每个卡点人员到岗情况。" 建礼、石洪,你们情况怎样?"" 到。一切正常。"
其实,在 " 老兵雷锋班 ",很多退役军人之前不和社区打交道,但为什么疫情这么重,他们却要来帮社区呢?
苟永生说:" 都是为大家服务,你不上、我不上,那疫情能控制住吗?社区就要发扬身边的雷锋精神,这也是‘老兵雷锋班’成立的价值所在。"
稍有空闲," 老兵雷锋班 " 微信群就热闹起来,老兵们讨论疫情结束后志愿服务的事情:开设应急管理知识讲座,开展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探访参战老兵,宣讲优秀退役军人事迹,参加其他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等等。
" 若有战、召必回。"
" 到。到。到。" 退役军人在集结。
一朝入伍,终身是兵。就是这样 1160 多支、1.8 万多名有军队纪律 " 铁军 ",协助社区筑牢了疫情防控的堡垒,为社区的应急救援提供专业力量,树立了退役军人 " 退役不褪色、离军不离党 " 的模范形象,为守护一方平安默默奉献,保驾护航。
闻令而动 守护平安
10 月 21 凌晨,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办公室主任温骐玮收到一个通知:根据市委组织部和市直机关工委通知要求,党员干部就近驻守社区,投入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
" 杨书记,我是市级机关的党员干部,请给我分配任务。" 温骐玮给杨家园社区书记杨静打了电话后,穿上一件棉衣,跑到社区认领任务。
" 老杨您统计一下驻守志愿者情况。"
" 苟老,您最熟悉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情况,您发动统计一下。"
" 王哥,您是社区的‘小灵通’,就统计社区党员群众志愿者。"
杨静,一个瘦小的姑娘,熟练且思路清晰地分配着每项工作。
" 温哥,你来了啊。" 杨静笑着说," 你就给我们负责好动员,通知居民做核酸。"
短暂几个小时,驻守党员干部、退役军人及其他志愿者 59 人迅速投入到社区疫情防控大战中。
宣传组、核酸监测点维护秩序组、物资保障组 …… 有序运转起来。
" 一号楼下楼做核酸检测,戴上口罩。" 温骐玮拿着小喇叭,一遍遍重复着相同的话语。
大雪后的清晨格外地冷,温骐玮戴上 " 党员志愿者 " 的袖标,仔细查验出入人员的 " 两码一证 "。
每天,温骐玮从天蒙蒙亮一直工作到深夜万家灯火,才拖着长长的背影回家。当社区书记和志愿者都说,老温你换换班休息休息,这样熬下去不行。
温骐玮总是回答:" 我是组长,我必须时时在位,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和螺丝钉一样,得牢牢钉在站位上。"
从开始到 11 月 7 日,温骐玮一直坚持着,累了,就蹲在路边放松一下;饿了,将就着吃几口泡饭;渴了,喝口冰冷的矿泉水。
" 请你等一等,为什么不出示健康码?" 温骐玮拦住一位想要出门的群众说," 疫情需要大家配合,为了你,也为了大家。"
看着这位群众一脸不屑地打开健康码,温骐玮想,没事,群众也不容易。
突然,温骐玮的电话响了,是单位康世杰打来的,说:" 主任,我们宣传报道的 63 岁兵大姐被新华社报道,现在浏览量达到 50 多万了,中国退役军人微信公众号也报道兰州退役军人抗疫风采了,兰州退役军人抗疫风采专属 MV ‘永远是个兵’也上线了 ……"
温骐玮的嘴角露出了微笑。
最先到位 当压舱石
李波,一名退役军人、一名党龄 15 年的党员,一名兰州市住建局军队转业干部。
接到干部驻守社区命令后,李波没有丝毫犹豫报了名,但因 " 黄码 " 无法在一线战斗。
" 闲不住 " 的李波,给社区书记打电话说," 书记,这样吧,在家不能闲着,需要录入的数据,我来完成。同时,我是退役军人,能干得好保密工作。" 李波虽然在家,却在防控一线。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是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主战场。盐场堡社区管辖小区多,常住人口多,外来人员和出租户占比较大,疫情防控的工作强度和难度相对较大。
" 李哥,现在行程码正常了,你负责绿茵花园咋样?" 社区书记咨询着。
" 听安排,绝对服从。" 李波这个中年男人,没有一丝推脱。
绿茵花园小区有 16 栋楼近 4000 人,要在两天内完成一轮核酸检测,加之医务人员少、场地不够开阔,疫情防控压力陡然增加。第一天,从早上 7 点到凌晨 3 点,李波在核酸检测点位奔波了 20 个小时,他说:" 我是点位长,只要点位不撤我不撤。"
" 第一组抓紧叫 3 号楼。"
" 别聚集,别说话。"
…… 这样的声音李波每天都要喊上千次,发给他的水到一天工作结束都不曾打开,因为他怕上厕所,怕耽搁时间。每天沙哑的嗓子、微信运动 4 万步的记录就是最好的见证。
从第二轮核酸检测到第五轮核酸检测,李波不敢停歇。李波患有腰肌劳损,实在难受用拳头砸几下,贴上膏药再冲锋。
战友们都劝李波歇一歇,而他却说疫情面前,片刻都不容懈怠," 如果牺牲我一时的时间,能换来社区的安定,值得!"
随着任务的转变,李波又继续投入到卡点执勤、测温登记等疫情防控工作中,勤恳工作的他成了仔细全面的 " 消毒员 ",恪尽职守的 " 守门员 ",耐心细致的 " 宣讲员 "。
" 我们都称小李是‘活跃的红马甲’,每天看到他在岗,就特别安心。" 社区居民王大爷说。
" 爸爸,我们已经几天没见面了,你要注意安全,一定要按时吃饭 ……" 女儿带着哭声发了段视频。
趁着午餐时间,李波一边吃着泡面,一边和不到 6 岁的姑娘打着视频。看到姑娘在视频那头和他说话,从不说苦不喊累的大男人,红了眼眶。
" 想姑娘了?" 一起的志愿者问。
" 嗯。" 李波停顿了一会,接着说," 有点,不过没事。"
疫情防控 " 集结号 " 吹响后,兰州市广大军队转业干部及 560 多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迅速集结,190 多名医护专业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星夜兼程 " 逆行 " 抗疫最前线。" 山河救援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 "" 老兵党员突击队 "" 战‘疫’老兵群 "……" 我是一个兵!" 一句话汇聚了广大转业干部,践行 " 最先到位,最后收场,当压舱石 " 的庄严承诺。
曾经是兵 今还是兵
2020 年农历新春佳节,在举国欢庆的节日气氛中,新冠疫情在武汉肆虐,全国的物资向这里集结。
2020 年 2 月 19 日,一辆辆满载兰州新通力企业、奔马 · 新通力驾培集团爱心物资的货车在兰州装载完毕,启程奔赴武汉。看着这批物资,兰州新通力企业、奔马 · 新通力驾培集团董事长张宁说他找到了在部队时的感觉。
为了保障捐赠物资的质量,张宁决定不休息,带着员工直接到批发市场采购米、面、油、甘肃地产蔬菜 …… 每一样东西亲自过一眼。
看着慢慢远去的货车,张宁眼角湿润了,于是他拔直身姿,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那一刻,他依然觉得自己是个军人,随时待命,听候召唤。" 其实,当过兵的人都有体会,国家有困难的时候,军人就是上了膛的子弹。" 张宁铿锵地说。
2021 年 10 月 22 日,兰州市疫情形势严峻,社会各界都在为抗击疫情而努力。透过窗子,张宁看到小区的志愿者,正不分昼夜地组织群众核酸检测,他们像极了一个个战士,在这场战斗中勇往直前。张宁坐在沙发上,脑海中浮现出部队服役的场景,响亮的口号耳边回荡。
" 我是一个兵,不能这样呆着。" 沉思片刻,张宁给公司打了一个电话," 了解一线需求,共同抗疫!"
当天,张宁和公司员工采购了 10 万余元的食物、饮品及防疫物资,送到了兰州市 30 余个核酸检测点,对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街道社区工作者及志愿者表示慰问,感谢所有挺身而出的英雄们无私奉献。
" 曾是兵,今还是兵。" 张宁时刻提醒着自己。10 月 24 日,张宁抽调集团内的 45 名退役军人组建 " 奔马新通力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大队。"。
" 全体都有,立正!"
" 报数。"
"1、2、3、4……"
" 稍息 "
张宁提高嗓门,喊到:" 军人,就要有个军人样。今天卡口就是曾经的岗哨,能不能完成任务!"
" 能。"
" 大声点。"
" 能、能、能。"
号令发出,奔马新通力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大队立刻奔赴城关区的各个主要交通卡口,深入抗疫一线,协助公安防疫人员维护秩序,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截至目前,每天大约有 7477 名退役军人志愿者在防控一线,累计入户摸排行动 30140 户 / 人 / 次,摸排来甘旅游人员 2000 人(次),发放宣传资料 7000 份,爱心送餐 6947 人(次),捐款捐物 45 万元,他们用朴素的爱不断温暖着这座城市。
听党指挥 绝对服从
10 月初的金城兰州,用饱满的热情接纳着全国各地的游客,讲述着 " 中国西北游,相聚在兰州 " 这座黄河之滨城市的故事。
半个月后,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到这座城市,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全市上下积极开展流调摸排、核酸采样检测等防控措施,全力消除疫情防控风险隐患。
郑培林,甘肃昆仑润滑油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带领党支部第一时间成立党员志愿者先锋队,投身防疫工作。他们采购方便面、面包、点心、牛奶等物资,送往榆中县各核酸检测点、疫情防控检测点、各社区,积极参加公益志愿服务。
郑培林还有一个身份,他是一名光荣的退役军人。"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纪律严明 " 这几个字刻在郑培林的脑海中。
" 老郑,你当过兵,你当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咋个样?"
" 听党指挥,绝对服从。"
就这样,郑培林成为了榆中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队队长,他顶着腰间盘突出、膝盖受伤等病痛,花了三个昼夜,将开始只有 10 余人的志愿服务队快速扩大到 200 余人。
期间,兰州退役军人事务局转发了市委组织部通知,志愿服务队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组建党支部。郑培林响应号召,把服务队分为 " 防疫队、突击队、机动队 " 等 5 个小分队,并组建了党支部和党小组,奔赴抗疫一线。
防疫分队,由 30 名退役军人组成,赶赴防疫重点乡镇和平镇开展卡口点值守、物资搬运、核酸点位秩序维护等工作。两个突击队 80 余人进行报备待命,应对临时任务安排。两个机动队分别投入抗疫一线,帮助社区和 10 余个小区登记出入信息,开展查验 " 健康码 + 行程码 + 新冠疫苗接种记录 "、维持核酸检测点秩序等志愿服务工作。
" 不怕苦、不怕累。这就是军人信条!" 郑培林说。郑培林和他的队友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他们为居民背送瓦斯罐、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为核酸点值守人员送去爱心慰问品,更多的时候,他们同疫情防控最前沿的医护人员战斗在一起。
" 老郑。" 疫情防控组的同志叫到。
" 到。" 郑培林闻令而动。起身,两脚并拢,一个立正姿势。
当郑培林接到榆中支援兰州的命令时,他说:" 保证完成任务,请党放心。"
郑培林立即号召队员,迅速组成了一支助兰临时小分队,并第一时间报备队员信息,等候市、县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调配。
对于这场疫情,郑培林始终保持 " 战备 " 状态,准备随时进入 " 战斗 ",他和他的队友甘愿做一颗 " 上了膛的子弹 ",努力做到 "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退役军人志愿者 "。
" 一人参军,全家光荣。" 郑培林还带动一家三口并肩作战、守护家园。儿子加入榆中县青年突击志愿服务队,并将开办的室内篮球俱乐部提供给社区作核酸检测点,妻子在抗疫一线开展爱心捐助、秩序维护、政策宣传等志愿服务工作。
目前,兰州市退役军人系统组建退役军人党员先锋队、突击队 320 个,设立退役军人党员先锋岗 3200 个,划分党员责任区 1100 个。
" 党员是旗帜。子弹已上膛,保持战斗姿态,这才是军人!" 郑培林用这句话诠释家国情怀和大义大爱。
铿锵玫瑰 结伴战 " 疫 "
2021 年,对王倩来说注定意义非凡。她即将离开朝夕相处的校园,开启实习生活。爱美是女孩的天性,学习之余,王倩在宿舍收拾打扮一番,做出一个俏皮的姿势,问舍友:" 你们觉着我像不像一个上班族。"
" 你可千万别说一看就是学生妹。我当过兵,懂不。" 王倩说着,在地上转了两圈。
" 对对对,你是上过‘战场’的兵姐。好了吧。" 舍友调侃道。
10 月底,王倩将要去实习单位报到。于是 10 月份一开始,她就零零星星地开始收拾整理,把需要补充的东西写在小本上,小本后面画了一个卡通图,旁边写着 " 小同学,加油哦。" 她用这几个字鼓励自己。
10 月 19 日,新冠疫情悄悄地来到兰州,往日热闹的城市,一时间变得安静。王倩心里想,这疫情似乎和自己过不去一样,看来实习时间要推迟。
王倩躺着,有些郁闷,拿起手机刷屏时看到一条倡议,号召全市广大退役军人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王倩猛地起身,端端正正坐在床边,认真看着每一条关于兰州疫情的消息。
" 报名、报名、报名 ……" 王倩一边念叨,一边拨通了社区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电话。
" 我是一名大学生。我要报名当志愿者。"
" 我当过兵,我可以站岗,可以执勤。"
" 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
放下电话,王倩穿上封存的迷彩服,对着镜子,来了一个军礼。瞬间,王倩感到自己不再是学生,而是兰州市疫情防控中的一名战士。
" 不要急,口罩戴好,按照顺序一个一个来。"10 月 31 日一大早,王倩跑步到兰州市城关区大沙坪小学核酸采样点,开始协助社区维持现场秩序。
王倩说,好多人问她多大了?
" 你们别问了,我是个大学生,也是个兵,一个大学生兵。" 王倩笑着说。
1997 年出生的王倩,在前往社区报到后,就一直在核酸采样点当志愿者。3 天后,省上成立了定点治疗医院,王倩主动申请担负定点医院警戒执勤任务。
在这里,王倩认识了赵红芳、陈晓梅、尹倩三个姐妹,她们都是大学生、退伍军人。
看到三个姐妹,王倩特别兴奋,她像遇到战友一般激动。赵红芳从小就有一个 " 军人梦 ",大学毕业后,她坚定地选择参军。退伍后,赵红芳正全力备战考研,但就在此时新冠疫情突如其来。
" 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退伍军人,必须在关键时刻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 赵红芳第一时间联系人武部报名,申请参与疫情防控任务。
" 你傻了啊,抗击疫情就缺你一个,不打算考研了吗?" 家人质问赵红芳。
赵红芳不假思索地回答:" 考研的机会有很多,眼下抗疫是第一位。军人的职责是什么?就是遇见危险要冲在最前面。"
赵红芳自 10 月 26 日来到定点医院后,每天执勤 10 个小时以上,一天下来,常常会感到全身麻木、腰酸背痛。
" 比起一线的医护人员,这点累与痛算不了什么。" 赵红芳说,愿疫情早日退出,患者早日康复。
" 立正。"
" 稍息。"
" 整理着装。"
陈晓梅、尹倩来接替王倩、赵红芳站岗,王倩、赵红芳没有休息,又开始周边的巡逻。
" 当兵 2 年也没有执行过重大任务,这次也算是找到了战场的感觉。" 陈晓梅问尹倩," 你有吗?"
尹倩看了看陈晓梅,话不多的她说了一句 " ‘若有战、召必回’,军旗下的宣誓,刻在骨头里,终生不忘。"
深秋的晚上,寒气逼人,冷清街道让人有些孤单。王倩和姐妹们笔直地站在医院门口,紧盯着时而过往的车辆和行人。
" 当过兵的人,都站过岗,这点寒冷算个啥。" 王倩想着,这里就好像部队,站岗执勤也是保家卫国。
风呼呼地吹着,打在脸上有些刺痛。几个姑娘们忍着。她们说,这里是她们自愿来的,既然来了,就要克服一切困难,这才是军人模样。
这些天,她们看到一辆辆救护车从自己身边呼啸而过,看着顶着严寒远去的医护人员的背影,医护人员显得格外高大。
有一天,她们在执勤的过程中,看到一位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拉着父母的手走进了病区时,那一刻,心中顿时一阵酸楚。
" 小宝贝,加油,姐姐给你站岗,姐姐一定站得好好的,姐姐等你出院。" 王倩嘴角微微一笑,眼睛继续注视前方。
姐妹们抬头看着星空,内心发出女兵的呼唤:感慨生命如此脆弱,也更加感慨万众一心、携手抗疫的强大与温暖。唯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我们终将战胜疫情!
" 抗击疫情有你、有我、有大家,雾霾终将散去,人间烟火即将来临。" 四个姐们紧紧抓住彼此的手,用这样的方式鼓劲。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战斗。逆行路上,兰州有太多的女兵结伴而行,她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军人的使命与责任,铿锵玫瑰绽放 " 她 " 力量。
后记:
面对新冠疫情,为了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兰州广大退役军人践行了 " 若有战、召必回 " 的庄严承诺,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选择用身体筑起铜墙铁壁,迎面病毒、背护人民,把军人的作风献给自己的城市,献给自己的人民,献给自己无比热爱的这片土地,奏响战胜疫情的壮歌,感动着我,感动着我们,感动着这座城市,在这场战斗中延续着一种伟大精神——抗疫精神。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谯喜龙 见习记者 唐瑞 通讯员 康世杰 文 / 图
责任编辑丨张亚君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