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甘肃高速获悉,近日,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交通强国甘肃方案》(简称《方案》),提出分三阶段有序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甘肃目标实现,努力把甘肃打造成为服务 " 一带一路 " 建设、促进开放合作的枢纽通道新高地和支撑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运输服务新高地。
枢纽城市形成 " 一心两翼 " 格局
《方案》提出,到 2025 年,甘肃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建成里程将达 8000 公里以上,铁路网总规模 6500 公里左右,市级行政区铁路网覆盖率达 100%;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成投运。到 2035 年,基本实现交通强国建设甘肃目标,相邻市州间实现高速(一级)公路多路连通,县级行政中心 15 分钟上国道、30 分钟上高速公路,市级行政中心 60 分钟到机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资料图片)
为实现上述目标,《方案》确定了九方面任务,包括建设 " 一带一路 " 重要通道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北段枢纽。甘肃具有 " 坐中连六 " 的区位优势,正积极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方案》提出,落实细化大陆桥走廊、西部陆海走廊、京藏走廊以及福银通道、沿边通道等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在甘肃布局,加密与东部省份、新疆、成渝地区等的联系,融入新亚欧大陆桥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加快形成以兰州为 " 核心 ",河西走廊、陇东地区为 " 两翼 " 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展格局。
围绕建设内通外畅、高效衔接的基础设施网络,甘肃将加快建成中卫至兰州、兰州至合作等铁路,谋划推进兰州经平凉、庆阳至延安至北京高铁等项目。通县高速公路是建设重点,甘肃将提高市州间、县区间高速(一级)公路网络化、规模化水平,扩容改造国家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和交通繁忙路段、共线路段,加快实施高速公路 " 开口子 " 等服务拓展工程。
试点推行 " 徒手旅行 " 服务
不久的将来,甘肃居民将享受到更便捷舒适、普惠共享的出行服务。根据《方案》,甘肃将推进市域(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与综合客运枢纽的衔接,实现不同交通方式场站同台换乘;发展空铁、公铁、公空联程运输模式,试点推行 " 行李直挂 "" 徒手旅行 " 等服务;推动省内高铁无轨站联网运营,加快城市候机楼建设。
公交客运方面,兰州都市圈将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等为主导的公交服务网络,酒嘉、武金张、平庆等都市区将推进快速公交、有轨电车、智轨列车等建设。
(资料图片)
货运物流领域,甘肃将加快建设多式联运型货运枢纽,加强集疏运铁路、公路及联运换装设施建设;推动集装箱运输、全程冷链运输、电商快递班列等联运模式创新;开行冷链货运班列和 " 点对点 " 铁路冷链运输专列;推进大件货物、危化品等特种物流全程无缝隙监管。
绿色、智慧、融合发展,是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方案》提出,推动交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实现旅游城市快速通达、旅游景区快速联通,建成集 " 吃住行游购娱 " 于一体的 " 慢游 " 交通网络;打造 " 环西部火车游 "" 空中丝绸之路快线 " 等交旅融合产品和品牌,推广应用 " 一部手机游甘肃平台 "。
相关链接:《方案》九大任务
1. 建设 " 一带一路 " 重要通道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北段枢纽,优化完善 " 两横七纵 " 运输通道结构,落实细化 " 大陆桥走廊 "" 西部陆海走廊 "" 京藏走廊 " 以及 " 福银通道 "" 沿边通道 " 等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在甘肃省域布局,强化枢纽核心集聚地位,加快形成 " 一心两翼、多极多点 " 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展新格局。
2. 建设内通外畅、高效衔接的基础设施网络,构建综合立体的快速交通网、完善通达的普通干线网、普惠安全的基础交通网、快速通畅的区域交通网。
3. 构建便捷舒适、普惠共享的出行服务体系,建设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加快推进旅客联程运输,优化区际城际出行服务,推动城市公共交通优先,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
4. 构建绿色经济、集约高效的货运物流体系,建设集约综合货运枢纽,大力推动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货物运输结构,创新货运物流服务模式,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
(资料图片)
5. 构建一体融合、协同发展的路衍经济体系,推动交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动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推动交通产业经济创新发展。
6. 构建科技引领、先进适用的智慧交通体系,推动交通领域科技创新,推进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智慧交通运输服务,提升数字监管服务水平。
7. 构建系统完备、保障有力的平安交通体系,提升基础设施建管养品质,提高装备设备安全水平,加强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强化交通应急救援能力。
8. 构建低碳环保、生态友好的绿色交通体系,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加强交通生态保护修复。
9. 构建多方参与、协同高效的现代治理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行业营商环境,增强行业执法能力,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弘扬优秀交通文化。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怡璇
编辑丨王璇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