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3 日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疫情有高风险地区 7 个、中风险地区 90 个。在这种情况下,武汉持续保持了零确诊的抗疫战果,实属不易,当下疫情防控成果十分珍贵。
但是,零确诊不等于零风险,当前有两大风险因素决定了武汉防疫时刻都不敢放松。一是有多个中风险地区就在武汉周边,有的与武汉甚至只有一江之隔、一山之隔、一路之隔;二是全国已经有多地检测出快递包裹阳性,随着 " 双十一 " 快递包裹的陆续抵达的高峰到来,网购排名靠前的武汉,面临新的压力。
百密不疏,严防 " 针尖大的窟窿 "
市民之所忧,武汉有所防。对此,武汉提前制订了预案,从各个方面加强防范。近日,武汉疾控部门,接连三次发布重要提醒,要求市民关注疫情动态,关注自己快递包裹的原发地和集散地是否在中高风险地区。提请市民收取快递包裹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一次性手套,准备 75% 酒精、消毒湿巾或含氯消毒剂的消毒喷壶等,避免拥挤,保持一米线有序排队领取,减少交谈、身体直接接触;告知市民对不适于消毒的物品,可只消毒至其最小包装,在室外空旷的地方放 5 天以上再打开 ……
从如何消毒,到如何洗手,事无巨细,各个环节、各个细节,都提醒得一清二楚,说得明明白白。为提高市民知晓率,疾控部门还通过社区广播、社区宣传专栏、党报刊台、网络媒体广泛传播提醒事项,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此前,武汉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不断重温牢记习近平总书记 " 针尖大的窟窿会漏过斗大的风 " 的谆谆教诲,如此细微的防控提示,真可谓连 " 针尖大的窟窿 " 也纳入了防控之中。
立体防控,构筑 " 千万个市民哨卡 "
每天看电视新闻的武汉市民有一个共同感受,比较而言,武汉人已经养成一个难能可贵的良好习惯——不戴口罩不出门!这一点,许多外地来武汉的游客都无不称赞武汉做得最好。
其实,这只是武汉常态化防控疫情过程中,带来的系列可喜变化之一。疫情的武汉之痛,世人皆知,但唯有武汉人最有切身体会。好了伤疤不忘痛,武汉从去年全城解封以来,就在不断升级常态防控机制,每一次升级,都更加科学、更加精准、更加有效。如今的武汉常态防疫,已经形成立体防控格局,实现全方位,无死角。
首先是强化应急处置,建立了成熟的 " 点线面结合、闭环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 " 的局部应急处置机制,一旦疫情出现,流调排查、隔离闭环管理等应急预案即可启动,切实消除了风险隐患。
其次是坚持科学精准,完善 " 人物地同防、常态监测、风险排查、多点触发 " 的立体型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机制,把外防输入作为重点,强化进口冷链食品的防控,落实重点部位防控措施,严控大型活动。
第三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 " 哨卡 " 作用,提高千万市民依法防控自觉性,切实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水平。在武汉,100 多万市民都成了疫情防控的哨卡,他们自己得了小感冒,就主动做核酸、减少外出;他们从风险地区返汉,就主动申报,按常态化防控规定执行;他们发现哪里有来自风险地区的人,也主动报告社区 ……
第四是强化政治责任,坚持 " 人民至上 " 的政治站位。武汉疫情防控,历来从早、从快、从严、从实做好各项工作,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防死守,慎终如始抓好防疫措施落实落地。同时,武汉在考核监督管理方面,还把疫情防控,作为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年精彩的重要支撑,营造安全稳定环境,克服疫情最大变数影响因素。
人无近虑,必有远忧。
防患于未然,治祸于未乱。
在全球疫情恶化趋势未改、全球性人流物流频繁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国内本土确诊日渐增加、风险地区范围不断扩大的紧迫形势下,包括武汉在内,没有哪个地方可以高枕无忧。
武汉的常态化从严防范举措,是对人民生命健康一种持续负责的体现。作为武汉市民,一方面要更加提高防控意识,严格执行防控细则。另一方面,也不用有心理压力,更不用恐慌,可以充分相信,经历了多次疫情之后的武汉,并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的武汉,还有着充分的季节性、节点性预案的武汉,有能力确保市民有一个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作者:叶子秋
编审:郑先耀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