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8 日,2021 年两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杨维才、夏克青、黄建平,周又和 4 位兰大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维才,1984 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1987 年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现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2004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资助,2007 年获中国科学院 " 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 奖;获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事部 " 新世纪百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人选 ";2008 年获中国科学院 " 宝洁优秀研究生导师 " 奖;2013 获 "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 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分子机理研究 ";2016 年获 "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中国科协)、入选科学中国人(2015)年度人物、获中国科学院 " 优秀教师奖 ";2018 年获 " 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奖。
夏克青,1981 年获得兰州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后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获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1992 年分别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化学系担任助理研究员,以及在康奈尔大学物理系和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2018 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和卓铭物理学教授。2018 年 8 月至今担任南方科技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讲席教授。自 2019 年 6 月起担任复杂流体及软物质研究中心(筹)主任。现任流体力学国际顶级期刊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JFM)副主编,同时担任国际期刊 EuroPhys J E 副主编,曾任 J Turbulence 编辑 5 年。
其主要学术贡献和个人荣誉:2010 年获美国物理学会会员;2009 年获 "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2009 年,在第十二届欧洲湍流作大会报告;2005 年获 " 裘槎高级研究奖 ";2001 年,获 " 中国高等教育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1999 年获 " 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黄建平,1988 年获得兰州大学天气动力学博士学位,现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半干旱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黄建平长期专注于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是我国大气科学领域中将系统观测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并取得重大突破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之一。他扎根西部、始终坚守在科研第一线,带出一支坚守西北的全国高校 "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历经十余年建成了国际领先的半干旱气候综合观测系统,并在半干旱气候变化及其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基础性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在他带领下,团队先后获批建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外国专家局 111 计划 " 半干旱气候变化创新引智基地 ",获批建立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入选教育部 " 双一流 " 建设学科。
其主要学术贡献:提出了沙尘气溶胶半直接效应的干旱化机理,开创了沙尘气溶胶与云和降水相互作用及其对西北干旱气候影响的研究体系,荣获 2013 年度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排名第一);发现了全球半干旱区的强化增温现象,构建了区域和全球尺度半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形成机理的理论框架,相关成果在《Nature Climate Change》发表论文 3 篇,其中 1 篇被选为当期封面并入选 2016 年度 "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获得 "2017 年度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创建和发展了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半干旱气候综合观测站,填补了该领域缺乏长期连续观测资料的缺陷,研制的我国首套适用于野外恶劣条件的 " 环境与气候灾害集成探测技术 ",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 2018 年度 " 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有力推动了我国半干旱气候观测研究的发展。
周又和,生于 1957 年 5 月,湖北汉川人,1989 年获得兰州大学固体力学理学博士学位,二级教授,兰州大学超导力学研究院院长,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
他是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专家,开创了多场耦合超导电磁固体力学,拓展了沙尘暴风沙电多场耦合研究,创立了多场强耦合的分场降阶迭代法和求解强非线性问题的通用小波封闭方法等。
其主要学术贡献:独立撰写的《Wavelet Numerical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Nonlinear Problem》作为计算方法的工程应用丛书被 Springer-Nature 出版,撰写的《电磁固体结构力学》(周又和、郑晓静)获国家科学著作出版基金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独立编著的《理论力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独立撰写的百万字《超导电磁固体力学》(上、下册)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科研成果获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2 项 ( 1/3; 2/2 )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1 项 ( 7/10 ) 、"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2 项和 " 技术发明奖 " 一等奖 1 项(均为第一完成人)、" 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1 项和二等奖 3 项,以及 IEEE 超导委员会授予的 "VonDuzer Prize" 1 次等;主持的教学项目获 " 国家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1 项。
个人获 " 国家教学名师奖 "" 全国师德标兵 "" 宝钢全国高校优秀教师特等奖 "" 徐芝纶力学奖 " 和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等。培养出 7 人获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青年长江、优青、青拔、全国优博及提名、中国力学优博、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和国际奖励等 16 人次。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亚斐 耿睿
责任编辑 | 张亚君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