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捷报频传!18 日,2021 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武汉共新增 8 位,此次增选院士人数跃居全国第四。至此,武汉两院院士总人数达 81 人,位于全国前列。换言之,如今每 20 个两院院士中,就有一个来自武汉地区。大武汉连续多年诞生多位院士,他们是这座城市的骄傲,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时代将赋予武汉更大的使命和责任。
作为国家分别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领域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是科研及硬实力的象征,两年增选一次,均为终身荣誉。当选的院士们,是武汉地区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们将以科技创新践行着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初心,担负起 " 四个面向 " 的历史责任。
" 智力 " 助力 变 " 才富 " 为 " 财富 "
梳理发现,继 2015 年和 2019 年之后,今年是武汉再次实现一年新增 8 位两院院士,是 1999 年以来的最高位数据。新增的 8 位院士大多是 "60 后 ",最年轻的仅 46 岁。而他们的研究方向涵盖了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材料工程、建筑工程、环境与轻纺工程等领域,成果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转化或应用。
此前,武汉地区两院院士已有 73 位,此次增选之后,总数达 81 位,居全国城市前列。就学科类别来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人数最多,共有 13 人,展现了武汉在机械设计与制造、舰船设计等学科上的优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和地学部人数最多,均为 12 位院士,展示出武汉在地质学、生物学、医学等方向的强劲实力。
当今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科学家对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无数次被历史所证明。面向未来,创新处于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一切,归根到底靠人才。院士则是人才金字塔的塔尖。
大学决定一个城市的高度。院士,既是城市的 " 才富 ",也是城市的 " 财富 "。武汉则是全国知名科技之城、大学之城,智力和人才富集之地。八十多位两院院士工作、生活在武汉,以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人才奋斗、逐梦在武汉,130 万大学生求学、逐梦在武汉。围绕人才第一资源,还有一大批国家级基地、中心、项目集聚武汉,承担着国家期待和使命。
发力 " 院士经济 " 打造 " 院士之城 "
近年来,武汉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多项国家战略和改革试点任务持续聚焦;发展基础良好,科教人才优势明显,在校大学生人数居全球城市之冠;产业基础雄厚,拥有 6 个千亿产业,正在大力实施 " 万千百 " 工程,打造世界级万亿产业集群;交通枢纽区位优越,九省通衢的大武汉,各种交通方式正在全面升级。今天的武汉,正处于蓄势腾飞、加速崛起、全面复兴的关键时期。
所谓的院士经济,指推动院士及其团队科技成果在汉转化,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形式。让院士经济在国内 " 引爆 " 的城市,正是近年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的武汉。
2017 年起,武汉开始推动 " 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程 ",旨在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而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城市竞争。自然而然," 院士经济 " 作为天花板,成为武汉科技成果转化中打造的 " 重点品牌 "。
论实力,武汉在 " 院士争夺战 " 中颇有优势。单从院士数量看,武汉地区 " 两院院士 " 位居全国前列,这批科技工作者主持或参与了杂交水稻、三峡工程、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与院士合作,要有批综合实力较强,能消化高端技术的高新企业。武汉在中部不仅经济体量占优,上市公司数量也居于首位。
而院士经济的竞争,本质上是城市之间的产业基础之争、城市格局之争、环境营造之争。疫后的武汉,朝气蓬勃,每周都有大事喜事,愈发成为海内外关注的投资风口城市、科研机构落户的首选城市、科研成果转化的热点城市、最关爱大学生的友好城市。
未来,大武汉将持续推进 " 在汉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转化工程 ",大力发展 " 院士经济 ",真正把 " 院士才富 " 变成 " 院士财富 " 和武汉 " 发展财富 ",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有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作者:江城子
编审:郑先耀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