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0 日,由 " 深读诗会 " 和深圳市宝安区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 " 深读诗会 " 第三十三期朱巧玲诗歌专场研讨会在宝安区文联文艺之家举办。本期活动通过点评与朗诵的方式,对主题诗人朱巧玲的诗歌创作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深读诗会创立人、一级作家、诗人赵婧主持了本场活动,30 多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和文学编辑参加了本次活动。
▲赵婧(右)
2012 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的模块考试 IB 卷选用了深圳宝安女诗人朱巧玲的诗歌《采采卷耳》,一时间成为诗坛的佳话。其实早在 2006 年,朱巧玲的诗歌写作就引起了诗界的关注,《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及《延河》《青年作家》《红岩》等知名杂志都对朱巧玲的诗歌做过重点推介。作为宝安本土诗人,朱巧玲一直身处闹市,隐于闹市,在《竹》一诗,诗人写道 " 我喜欢居住的地方一定是深山老林之中 "。
▲朱巧玲(中)
朱巧玲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栖息在诗意之上,如果你去发掘、去研究,你会觉得这世界上真的是一个诗意盎然的世界。朱巧玲还认为,一个诗人的洞察力和对世界的悲悯度如何决定了其诗歌的张力。诗人的自省能力、自我审视能力和与世界对话的能力对其写作非常重要。《诗歌月刊》2008 年第 10 期发表的朱巧玲访谈《生命如同莲花丰盈》中,她表示,希望自己一直在诗意中盛开的莲花,明净,纯粹。
▲周瑟瑟 (右)
诗会上,作家、评论家周瑟瑟认为,当代诗人有的浮在水面之上,有的在水面之下。朱巧玲很好地将自己隐匿于水下,她在水下长久地屏住呼吸,这需要很大的肺活量,也需要定力。朱巧妙找到了诗歌联结生命的呼吸通道,她的写作是屏住呼吸的写作,不动声色,表面的平静下有充沛的肺活量,她调动了生命细微的体验。周瑟瑟认为,读她的作品会想到苏轼在《画水记》中所言:" 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 为何朱巧玲有隐匿于水下的勇气?因为她所追求的正是这种 " 神逸 "。
作家郭建勋认为,朱巧玲的诗具有游离于人间烟火之上的神性,在赵无极的画里看到这种神性,在李商隐的诗里看到这种神性,这是朱巧玲的诗的内核。这点神性让她的诗有了高度,脱离了低级趣味。她的诗是高迈的、雅致的、脱俗的。
青年诗人、评论家赵目珍认为,朱巧玲是一位非常有灵性的女诗人。这种灵性,一是根植于她的内心,二是根植于她与万物之间敏锐的感性关系。美学家说," 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 ",朱巧玲两得其美,有建构自己诗歌美学的潜能。
▲远洋(中)
诗人、翻译家远洋认为,朱巧玲是一个有独特声音的诗人,这个声音是询问、质疑、有时甚至是争辩的声音。她近作中的问句似乎特别多,她探寻生命的奥义,询问命运的底牌,质疑存在的价值。她的诗思像密密缝织的针脚,有着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绵密和柔韧,她通过抒写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展现了丰美而高洁的内心世界。
评论家唐小林认为,朱巧玲的诗歌巧妙地游刃于 " 小 " 和 " 大 " 之间,体现出一个艺术触觉敏锐,善于多幅笔墨写诗的朱巧玲。唐小林表示他更喜欢朱巧玲那些写 " 小 ",视觉独特,意象尤其具有陌生化效果的诗歌。比如朱巧玲的《藤萝》之所以让人觉得好,除了爱情的决绝,诗性的语言,更多的是融入了作者的思考和新奇的表达。
▲孙向学(中)
同远洋和唐小林的观点不同,作家徐东说,读朱巧玲的诗能感受到诗人是避世的,避世是因她有着聪慧而通透的心灵,且不愿向现实妥协。诗人、翻译家骆家解析,朱巧玲《雅歌》组诗,《早餐之歌》不乏自嘲和调侃之味。作家晋东南很欣赏朱巧玲诗歌的语言,白描加旁白,加词语的独特,有自己的风格,有张力,很准确,很扎人。
作家赵原说,就诗歌艺术而言,当下不少写作沦为浮在物质世界沧波横流上的可疑泡沫,诗歌成为对日常生活的麻木的记忆和艺术审验中不可信的私语,真正的诗人都成了失踪者,朱巧玲即是失踪者之一。
女诗人唐驹认为朱巧玲的诗歌流淌着中国传统诗歌和文化中幽发、清冽、奇逦之溢美。她评析,朱巧玲的诗歌是很有力量的,当读完整个诗篇,留下的是一种爆发的生命力量,是一种有价值的生命美学。
女诗人太初说,读着朱巧玲的诗,如打开一扇门,在这扇门后,是她用诗歌构建出来的微宏观世界,承载了诗人个体生命的成长轨迹,同时亦是对现实生存境况的一次次 " 摊牌 "。女诗人安安则认为巧玲的诗歌不拘一格,自成体系,她试图在诗歌中展现独特的视角和诗意理想,安安说非常喜欢朱巧玲的一句诗 " 我想在云朵之上找一个地方 ",这句诗试图借助各种外物意向和各种写作手段来抵达一种混沌和虚无。
▲吕布布(中)
在女诗人吕布布的感觉中,朱巧玲的诗有水晶的声音,水晶般得紧凑,同时引导读者进入文本化的沉思。这声音不发光,离我们不远也不近,她诗里运用的内容既哲理又世俗,处理力量和脆弱。
朱巧玲最后表示," 关于诗歌,我一直认为是一种个人化碎片化的小众写作。对于我个人来说诗歌也可以说是个是一种幻觉体验式写作,因为我们目力所及的世界仅仅是表象,人们依靠意识和思想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诗歌是这种意识和思想的载体。而诗人是需要携带一种密码进入诗歌的写作状态的。"
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 通讯员 樊子 胡携航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