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潘荣 文 / 摄)城乡建设工作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11 月 25 日,在南京市 " 十四五 " 城乡建设规划新闻发布会上,市建委介绍了 " 十四五 " 期间南京城建发展总体目标。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 十四五 " 时期,南京城乡建设的总目标是聚力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美丽古都。计划到 2025 年,都市圈 1 小时通达实现度达 80%,全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 550 公里以上;全市累计建成美丽宜居乡村 3000 个左右;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 6500 亿元以上,新开工装配式建筑总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 60% 以上;建设宜居南京,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不少于 25 万套;高标准打造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心公园,加快郊野公园建设,建成 80 个社区口袋公园。
发布会上,南京市建委党委书记、主任沈吉鸿介绍《南京市 " 十四五 " 城乡建设规划》(以下简称 "《规划》")的总体思路。他表示,十四五 " 是南京由特大城市向超大城市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城乡建设发展也迎来发展新阶段、面临新形势。在 " 十四五 " 时期,南京城乡建设的总目标是聚力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美丽古都,具体表现为在八个方面做示范:在区域协同发展上做示范;在城乡融合发展上做示范;在交通强市建设上做示范;在绿色低碳发展上做示范;在传承历史文化上做示范;在宜居城市建设上做示范;在安全韧性发展上做示范;八是在城市治理现代化上做示范。
为此,南京市建委规划制定了包含综合发展、城乡融合、现代交通、绿色低碳、文化魅力、多元宜居、安全韧性、智慧城市等八大类、27 项发展指标,进一步细化支撑总体发展目标。
累计建成美丽宜居乡村 3000 个左右
南京市建委副主任、二级巡视员陆一解读了《规划》内容。" 十四五 " 期间,南京要深入推进多极均衡发展,建设协同高效中心城市。发挥南京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重点推动宁镇扬、宁马滁同城化示范先行,推进跨界区域合作发展。二是建设江南主城都市 " 主核 ",持续完善河西、城南、东山、铁北等片区现代化城市功能。强化战略功能引领,高标准建设江北新区 " 主城拓展极 ",全面推进紫东地区 " 创新引领极 ",着力打造南部片区 " 新兴增长极 "。促进南北区域门户崛起,支持六合、高淳高质量发展,打造重要区域增长极。推进产业新城建设,完善市域城镇体系,推动桥林、龙袍、滨江、禄口等九大特色产业新城建设。
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规划》提出要强化城乡一体规划,推行乡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划标准,优化村庄用地布局,盘活零星分散建设用地,推动村庄有序改造;打造特色鲜明新市镇,加快推进省级美丽宜居小城镇建设试点。高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完成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到 2025 年,全市累计建成美丽宜居乡村 3000 个左右、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100 个左右。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管护。
南京都市圈 1 小时通达实现度达 80%
《规划》提出,要强化现代交通支撑能力,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国际链接能力,启动禄口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推进长江江海联运枢纽建设,增强铁路枢纽功能,建成南京北站,完善铁路枢纽 " 四站 " 联动格局。强化区域通达能力,完善 " 米 " 字型高铁网,加快南沿江、北沿江及宁宣、宁淮、扬镇宁马等铁路建设,全力消除都市圈高速公路 " 断头路 ",建设宁马、宁滁、宁仪扬等城际轨道及市域(郊)铁路,至 2025 年,都市圈 1 小时通达实现度达 80%。改善市内出行条件,建成和燕路、仙新路等 4 条过江通道,开工建设锦文路过江通道。至 2025 年,全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 550 公里以上。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开展智慧公路试点示范,扩大智慧公交覆盖范围。
为筑牢生态环境保护屏障,建设绿色低碳公园城市。《规划》指出,要狠抓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系统推进生态环境污染治理 "4+1" 工程,完善沿江上下游协同治污工作机制,加强重点生态地区保护;系统全域海绵城市建设,2025 年基本实现建成区 40% 以上面积海绵城市达标建设。加强环境卫生治理,至 2025 年,全市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餐厨、厨余垃圾处理需求全面保障。提升公园绿地品质,实施公园城市建设行动,高标准打造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心公园,加快郊野公园建设,建成 80 个社区口袋公园。塑造城市特色绿廊,新建绿道 300 公里,贯通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提升城市滨水环境品质。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 " 期间,居住建筑全部达到 75% 节能设计标准,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面积不少于 2800 万平方米;到 2025 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 6500 亿元以上,新开工装配式建筑总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 60% 以上。
陆一介绍," 十四五 " 期间,南京建设内外兼修魅力城市,彰显历史名城古韵新貌。保护传承历史文脉,精细化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有机更新等;提升 " 一江两岸 " 功能品质,推进大桥公园、燕子矶老镇等区段滨江岸线贯通,加快欢乐滨江、上元门等滨江城市客厅建设,推动岸线空间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融合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打造一批特色街区、网红街巷,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升滨水岸线、建筑前区、市民广场、转角绿地等公共空间功能品质,彰显城市品位。丰富公共文化空间载体。加快地标性文博场馆、公共文化空间、文学场所建设,高水平打造博物馆之城、世界文学之都。
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不少于 25 万套
营造多元包容居住环境,建设全龄友好宜居城市。《规划》指出, " 十四五 " 期间,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不少于 25 万套,筹集人才安居住房 12 万套,新建商品住房约 40 万套。加快推进城镇住房改造,以改善基础设施功能、补齐生活服务配套为主要目标,完成全市老旧小区改造不少于 1200 万平方米,分步有序推进全市剩余棚户区改造;打造高品质 " 完整社区 ", 加快构建 "15 分钟 " 社区生活服务圈,满足市民日常生活和多样化消费需求。
《规划》还从建设安全韧性、智慧城市进行规划。提升市政公用设施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区域供水一体化,完成主城、江北、江宁应急水源建设。提升天然气保供和互供互补能力,至 2025 年,建制镇实现管输天然气全覆盖,全市形成不低于年用气量 5% 的天然气应急储气能力。提高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通过加快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应急预案体系。高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推进江北核心区、紫东核心区、河西南部、南部新城等重点片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全市建设地下空间每年不少于 400 万平方米。开展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和隐患治理,新建地下综合管廊约 60 公里。
发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共治共享智慧城市。全面推进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到 2025 年,力争完成全市实景三维模型数据建设,初步建成南京特色 CIM+ 智慧应用体系。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和改造。加快搭建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施城市供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提升智慧化监管、风险预警和突发处置水平。巩固创新现代化城市治理格局,深化城市治理标准化建设,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水平。
(编辑 陈海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