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诗人唐庚说:"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秋天是从一片两片旋舞着的落叶开始的。
离家千里万里的游子,从秋风卷起的落叶里看得见久违的家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隋代的孔绍安说:"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那早秋的几片落叶,宛若旅人一颗飘零之心,枯黄的叶子依恋着大树,迟迟不肯落下,羁旅之人何尝不思念着家乡呢?初唐的王勃在《山中》说:"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滚滚长江东去,将我送至万里之外的异域,望乡望得泪眼迷蒙,徒增伤悲。何况还有这一浪浪劲吹的秋风,这漫山遍野飘飞的落叶啊!
落叶总是和别离息息相关,秋风总是与清愁紧紧相连。面对匆匆飘过的落叶,唐代大诗人李白思念谁呢?他在《秋风词》上阙吟道:"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他是在秋风清朗的月下思念家乡的恋人吧,落叶被风吹得时聚时散,栖息的寒鸦都被惊起了,相互思念的我们何时才能相见?这黄叶飘零的夜晚让我情何以堪!面对重重叠染的落叶,南唐后主李煜思念谁呢?他在《长相思》里慨叹:"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情人在霜月满天、红叶飘飞的深秋望眼欲穿,山那么高远,重重叠叠;水那么辽阔,渺渺茫茫,可我的思念染红了火焰般的枫叶,飘飘忽忽落到你的眼前 ……
秋深时节,一些树叶被霜色濡染,成了那种醉人的酡红。古人对红柿叶更为钟情,常常收集起来,在上面挥毫泼墨,写诗作词,寄予闲情逸致。
南宋杨万里对 " 柿叶临书 " 很感兴趣,他在诗中写道:" 却忆吾庐野塘味,满山柿叶正堪书。" 南宋的周端臣更有意思,说道:" 满阶不听家僮扫,拟把新诗逐片题。" 他把俏皮的秋风喻为诗人,不听家僮扫帚的支使,任意在落叶上写诗。宋元时期的刘诜却为无人在柿叶上题诗而感叹,他在《山居即事》中吟道:" 村墅薄生理,门静如招提。柿叶大如扇,满地无人题。" 元末明初的高启惊艳于满地柿叶,题诗云:" 斜阳流水几里,啼鸟空林一家。客去诗题柿叶,僧来共煮藤花。" 其中引了一则典故,是说唐代的郑虔好书无纸,慈恩寺有柿叶数屋,遂借居,日书殆遍。" 藤花 " 借指酒,边欣赏红叶上的题诗,边煮酒把话,古人的雅趣今人如何能比?
落叶的美是铺展成的,在田间地头,在山野林间,抑或在小城一隅,"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万木萧萧共别离 ",秋风扫落叶,叶落归根,无数片黑灰的红黄的落叶,扑进大地母亲宽厚温暖的胸怀,不消多久,层层叠叠,铺展成厚厚实实一层。明代诗僧圆映在《落叶》诗中吟道:" 莫将黄瘦片,还拟落花肥。" 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里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是啊,落叶终将在风霜冰雪中烂掉,化作黝黑肥沃的粪土,奉献给春天给绿苗给红花,终将孕育成夏的绚烂、秋的金黄。
作者 刘琪瑞
来源 黔中书
编辑 柴潇蕾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