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兰州山乡层林尽染。田间地头、种养殖设施大棚里,黄澄澄的玉米棒、绿油油的反季蔬菜,难掩丰收的景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 " 十三五 " 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紧盯 " 两不愁三保障 " 目标,聚焦 256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31.79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落实 " 一户一策 " 脱贫计划,扎实推进 " 五个一批 " 脱贫举措,凝聚全市及社会各界力量,协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兴产业、助增收,夯基础、美环境,抓融合、促振兴,在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的基础上,推动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成果有序衔接,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建立包抓保障机制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攻坚何尝不是。有着 2300 多年历史的兰州,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核心节点城市。但受历史和自然、地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现象在这座城市长期存在,贫困成为阻挡全市迈进全面小康社会的一座大山。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 我市坚持抓责任落实,凝聚脱贫攻坚合力,全面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精准实施 " 一户一策 " 脱贫计划,举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按照市县抓落实、乡村抓具体要求,健全党政 " 一把手 " 第一责任、四级书记一起抓的领导责任制,形成市上 " 四大家 " 帮扶贫困县区、市级领导包抓贫困乡镇、市县领导和机关单位包抓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和干部包抓贫困户的 " 四包抓 " 工作机制,逐级签订责任书、立下 " 军令状 ",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全市党员干部勇挑重担、尽职尽责,积极投身脱贫攻坚 " 主战场 "。
与此同时,为啃下一个又一个 " 硬骨头 ",攻克一个又一个 " 贫困堡垒 ",我市聚焦贫困地区,坚持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建立起专项扶贫资金保障体系(其中市级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 10% 以上增列专项扶贫资金,三个贫困县按 20% 以上、七里河区按 15% 以上增列专项扶贫资金)。2016 年以来,各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近 40 亿元,中央和省级资金 13.68 亿元、市级资金 7.45 亿元、区县级资金 20.6 亿元。其中 2020 年,全市共下达扶贫专项资金 9.53 亿元。
补齐薄弱环节短板
在几年前,卢玉珠想都不敢想,在土房里住了大半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永登县通远镇青岭村村民卢玉珠说:" 此前,用水都需去井里挑,挑水来回得半个小时。现在,家里通了自来水,随用随取很安全。马路修到了家门口,出趟远门也方便了。"
我市针对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差、基础建设薄弱的实际,引导各级各方面用有限的资金,全面加强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安全饮水、道路建设工程,不断夯实脱贫基础。
加大危房改造力度,逐村逐户摸排农村住房安全情况,把所有农村危房全部纳入改造计划;严格把好危房改造质量关,截至 2019 年底,改造农村危房 28649 户,基本解决了农村住房 CD 级安全问题。
深入实施易地搬迁,把易地搬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脱贫上,科学选址建设集中安置点,配套完善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因地因户施策培育发展产业,确保搬迁群众 " 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2016 年以来,实施搬迁 3083 户 12346 人,其中建档立卡户 1568 户 5543 人。
巩固提升农村安全饮水,全市共实施 93 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 69 项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解决了 39.63 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和 34.83 万人的饮水不稳定问题,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了 100%,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 98% 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 90% 以上。
改造提升乡村道路,加快推进 " 农村四好路 " 建设,新建改建各类农村公路 5780.3 公里,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 5343.1 公里,实施危桥改造工程 81 座,全市建制村通畅率达 100%。
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地处榆中北山的园子岔乡,2013 年底,全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755 户、2881 人,贫困发生率高达 36.47%。" 在各级党组织和干部帮扶下,我们积极寻找脱贫突破点,变自然劣势为比较优势,全面发展百合产业,到 2018 年底,6 个贫困村全部脱贫。" 园子岔乡党委书记王琦说,以前种传统农作物,一亩地收入仅几百元。种植百合后,亩均收入达到 5000 元。
进入 " 十三五 " 以来,我市坚持抓产业发展,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并将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结合四个贫困县实际,多渠道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制定牛羊和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等产业三年发展计划,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同时积极培育发展经营主体,全市 256 个贫困村建立合作社 1664 家,成功引进重庆天兆、四川新希望等国字号龙头企业。组建肉羊、蔬菜、中药材、马铃薯、百合等六大产业联合体,着力构建 " 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致富能人 + 贫困户 + 商业保险 " 的产业发展新机制,通过入股分红、劳动务工、代种代养、订单收购、土地流转等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脱贫。
推进农村 " 三变 " 改革,以财政资金为杠杆,以增资配股为抓手,撬动农户闲散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 " 三变 " 改革。依托高原夏菜、乡村旅游、特色种养等优势产业,探索 " 三变 + 特色种养业 "" 三变 + 乡村旅游 " 等多种改革模式,形成了土地股、劳务股、技术股、机械股、集体资产股、爱心股、实物股等多种股权形式,促进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收、农户分红收益成效初显,贫困户受益 2234.5 万元。
提高兜底保障能力
" 现在看病自己掏不多的钱,大部分药费都有医保报销。2017 年政府还补贴 4.5 万元,拆除土坯房后新修了砖瓦房,这是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好事。" 皋兰县文山村民魏海民说。
我市坚持抓目标标准,不断提高兜底保障能力,紧盯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目标和 " 三保障 " 标准,深入抓好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兜底保障等政策的落实。
就业扶贫方面,我市制定脱贫攻坚就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职业教育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劳动力培训与劳务输转一体化工作机制。截至 2020 年底,累计认定 " 扶贫车间 "102 家,开展精准培训 6.95 万人次,完成劳务输转 143.79 万余人、创劳务收入达 334.57 亿元。
教育扶贫方面,推行特殊贫困户学生兜底保学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营养改善计划等,落实控辍保学等多项机制,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100%,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无失辍学学生。
健康扶贫方面,大力实施建档立卡人员 " 先诊疗后付费 "、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 " 一站式 " 结算,实行住院统筹基金总额预付管理以及患者合规异地就医直结制度。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100% 参保,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全部达标,所有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
兜底保障方面,积极完善低保、临时救助、社保等兜底机制,全市农村低保标准由 2016 年的每人每年 2986 元提高至 2020 年的 4428 元,增幅达 48.3%,特困供养对象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 5757 元,实现应保尽保。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代缴率、发放率均实现 100%。
实现区域整体脱贫
" 今年的收成好着呢,等玉米晒干脱粒后就卖了,这是家里又一笔不小的收入。"60 多岁的魏海民说,他家共有两亩地,今年都种了玉米。农闲时和老伴在村上的专业合作社打零工,每人每天能挣 100 多块,一年下来好几万块,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现在全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文山村 2013 年建档立卡贫困户 106 户 323 人,经多年帮扶和发展产业已脱贫 105 户 320 人,目前未脱贫 1 户 3 人,有脱贫监测户 1 户 2 人、边缘户 1 户 3 人,贫困发生率 0.14%。2019 年,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2088 元。75 岁的魏周来老人激动地说:" 现在农民的日子过得跟蜜一样!"
2017 年皋兰县、七里河区实现脱贫摘帽,2018 年连战连捷永登县、榆中县顺利实现脱贫退出。全市 256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017 年脱贫退出 71 个、2018 年脱贫退出 185 个,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 100% 脱贫退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 2014 年的 19.16 万人减少为 2019 年底的 0.38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15.88% 下降到 0.32%。2020 年 9 月底经全市共同努力,挂牌作战,剩余的 0.38 万贫困人口全部达到退出标准,实现了区域性整体脱贫。
脱贫攻坚以来,市县两级把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作为脱贫的根本来抓,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16 年的 10391 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14652 元,增长了 41.01%。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和七里河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 2016 年的 8974 元、8763 元、9076 元和 15506 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12602 元、12423 元、12730 元和 21941 元,贫困群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有力支撑了脱贫目标的实现。
构建多方参与格局
" 我是 2019 年才到鹞子岭驻村的,从选派为驻村第一书记那天起,深感责任重大、任务异常艰巨。" 七里河区西果园镇鹞子岭村第一书记张文玮说,按照市上驻村工作要求,工作队要当好宣传员、信息员、战斗员、监督员、指导员、服务员,动员村民参与到脱贫攻坚中,同时对 8 户未脱贫户、7 户巩固户每季度进行走访,对其他建档立卡户进行重点走访,及时上报问题,推动问题解决。
自驻村以来,张文玮争取项目及资金约 27 万元,还争取到产业发展资金 13.3 万元,建立鹞子岭村工会,协调帮扶单位为 32 名会员购买职工互助医疗补充保险。配合村两委筛查义务教育适龄儿童,37 名适龄儿童全部实现就学;81 户建档立卡户全部参加医保;全村实现自来水户户通 ……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市通过聚焦协作帮扶,积极构建各方参与格局,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协同作战,形成多方参与的大扶贫格局。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主动加强与天津市宁河区、宝坻区和东丽区的衔接沟通,全面开展协作帮扶,累计援助帮扶资金 2.78 亿元,实施扶贫项目 204 个,受益贫困人口 15.57 万人,选派 27 名干部赴天津三区挂职,互派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等专业技术人才 501 人次。
同时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帮扶,开展 " 百企帮百村、共建新农村 "" 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 "" 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助推帮扶 " 等活动,700 多家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与 186 个贫困村结对帮扶,民营企业投入帮扶资金 7.02 亿元,实施帮扶项目 1890 个,338 个贫困村 8.12 万贫困人口受益,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动力活力。
乡村振兴有序衔接
榆中县城关镇李家庄村虽临近县城,但因缺少主导产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2017 年,李家庄村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田园综合体试点村,引入资金推进建设以来,几年内迈上发展的快车道。
" 以前大棚小而落后,现在都已智能化了。用手机 APP,就能掌握大棚温湿度,还可浇水和施肥。" 李家庄村民郭小燕说,田园综合体建设以来,家家住上新楼,收入大幅增加。" 目前已经建成多个板块,田园综合体整体建成后,每年可吸引游客 200 万人,实现年产值 3 亿多元。" 城关镇李家庄村负责人说。
2021 年,我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 " 十大工程 ",打造一批具有兰州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镇,有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李明珊介绍,按照 10 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带规划,大力实施美丽乡村示范引领工程,重点在城市周边、中心乡镇周边、景区周边和公路沿线、铁路沿线、河流沿线 " 三边三线 ",高水平打造 40 个以生态农业为基、田园风光为韵、特色民居为形、科技创新为魂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镇。
" 我市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意见、发展规划已制定出台并已实施,规划将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摆在突出位置,走一条产业多元化产品优质化的发展路子,以期巩固拓展脱贫的质量和成色。" 李明珊介绍说,未来我市将深入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序衔接,按照 "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 的总要求,重点着眼 " 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 " 五个振兴,持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完善提升基础设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创新时代 " 三农 " 工作新局面。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杨晟途 文 / 图
责任编辑丨周言文
值班主任丨韩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