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年,有一位小文青,突然萌发了溯源珠江的想法,他与另一位朋友,骑着一辆 28 英寸的自行车,历经 70 多天,行程 3300 多公里,翻高山、过谷底、走荒坡、宿野店,跨过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个省。期间,他们写生、画画、摄影,那是一段混杂着汗水的累并充实的日子。
这七十多天里,夜深人静时,小文青写下了密密麻麻、九万多字的日记。而在速写本扉页上,他记道:" 我无意画一些赏心悦目、闲情逸致的画,以供自己吟哦玩赏或他人装点雅室,我要表达对人生的深切感受和沉思;我无意走一条平稳舒适、熙熙攘攘的路,以求得生之安稳和世俗的青睐,我愿在荒野僻岭间选择静寂艰苦的路。"
2020 年,这本关在抽屉角落长达 36 年的 " 珠江溯源 " 日记本,重见天日,成了我们眼前这本《王璜生 · 珠江溯源记 1984》。
当年的小文青,如今是退休后重返美术界的王璜生,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响亮的名字。他身上还有众多光环,众多的头衔,比如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
三十多年前的这本考察日记,记录下了 " 小文青 " 清澈眼睛的所见所闻和敏感心灵的所思所想。一路上,作者画了六七十张写生作品,以及为数不少的速写、默写画,还拍摄了大量的摄影作品(负片与正片)。考察回来后,他们曾在汕头工人文化宫举办了 " 珠江溯源画展 "。
据说,当年 " 珠江溯源 " 事件和画展,在汕头颇为轰动。展览结束后,王璜生跑到北京钢铁学院学外语了,因为他所在的工作单位汕头市物资贸易中心与北京钢铁学院合作开办了外语培训班。有意思的是,在这个班的同学中,有我的姐姐。也正是姐姐北上的经历,让我萌发了高考后到北京上大学的愿望。而物资贸易中心,则是我父亲所在的工作单位,后来王璜生老师谦虚地对其他朋友介绍说,我爸爸是他的领导。
可以说,这是我和他的一点人生交集。
其实,当时王璜生北上更重要的原因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北京的美术运动轰轰烈烈,王璜生撰写的第一篇关于现代美术问题的文章《现代艺术:模糊化的民族性与多样化的个性》被发表在 1986 年《美术思潮》第 1 期。于是,他争取机会,到北京学习,感受那里与汕头不一样的现代艺术及个性思想的气氛。
之后,1987 年他到南京艺术学院读研究生,1990 年回到广州,开始了从岭南美术出版社到广东画院,再到广东美术馆,再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这一 30 多年的艺术生涯,其间搬了无数次的家,从南到北,劳碌奔波。
此次找出的日记本,同时还有当年的绘画及速写本。最称奇的是,他无意间在一个不起眼的塑料盒里发现了当年拍摄的 20 多卷 135mm 黑白胶卷的底片。仔细查看,其中大部分从来没有冲印出来过。在一个黑白底片已经过时的年代,重新看到这些图像,以及这些图像与历史情境的关系,让人有了更多新的感知与体会。
在书中,王璜生道出一个秘密,在那个青涩年代,能让一个草莽青年,坚毅地踏上溯源之路并坚持写下这么多文字,是有一种别的情感所无法企及的力量,这份力量便是爱情的力量。当时他刚刚恋爱,想用这些带着稚嫩情感的文字及非常规的行动力,去打动另一个 " 文青 "。因此,这本日记就变成了一份真挚的 " 情书 ",飞越珠江流域的山山水水,传递着初恋别离。
不同的是,三十年前," 情书 " 的寄件对象只有一个人,它有私密的成分。而三十多年后,日记成了公共的 " 情书 ",对象是所有的读者。30 多年前珠江流域的生态考察与文字图像记录,无不留有那个时代的痕迹,成为一种历史的见证,具有了某种公共性和历史文献的价值。
最重要的,当年的恋爱对象,已陪伴王璜生走过三十多年的艺术历程,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让这本淹埋的日记本泛出了岁月的光亮和芳香。
《王璜生 · 珠江溯源记 1984》
王璜生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年 11 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