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1 月 29 日,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正式出台广东省首个区县级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改革文件《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关于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措施》(下称 " 公共卫生 6 条 "),立足公共卫生管理的顶层设计,致力于打造党建引领、防治一体、平战结合、科技赋能的现代化公共卫生管理体系。
" 一个中枢 "
建设平战结合的应急体系
黄埔区委编办副主任郭璇在发布会上介绍,该区将发挥好区级、镇街和村居共 176 个公共卫生委员会的核心作用,立足于 " 一中心一平台一队伍 " 打造公共卫生决策指挥中枢,构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 公共卫生 6 条 " 提出,依托 " 令行禁止、有呼必应 " 综合指挥平台,打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 平时 " 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制定精准防控策略," 战时 " 统筹指挥调度,实现平战快速转换。同时,搭建公共卫生监测预警大数据平台,建立起 " 哨点 " 监测网络,完善监测报告机制,打通医疗卫生数据通道,实现对高危地区、区域及人群的及时监测预警和分析研判。
" 我们将充分利用大数据监测平台,每日通过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学校和托幼机构学生晨检信息系统、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的预警信息主动发现、排查,并与公安、镇街联合开展重点人群排查,及时推送人员信息给社区开展健康管控。" 黄埔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林宗伟表示。
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少不了一支专业队伍。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科学整合现有人力资源,组建装备精良、技术精湛的公共卫生应急 " 主力军 "。不仅如此," 公共卫生 6 条 " 还创新提出从机关企事业单位筛选一批具有医学知识的人员,建立公共卫生应急 " 预备役 ",定期组织培训,开展实战演练,实现专兼互补。
当前,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正加快引进医疗卫生系统人才和生命健康产业人才,全区 1166 名高层次人才中,生命健康产业领域约占 6 成。黄埔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杨灿表示:" 我们将设立专项编制、开辟绿色通道,引进公卫紧缺人才,同时与高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 防治一体 "
筑牢基层公共卫生 " 网底 "
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防治并重。" 公共卫生 6 条 " 提出,建设预防为主的疾病防控体系,以及分级分类的医疗救治体系。
为了筑牢基层公共卫生 " 网底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全面提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筹处置能力,做优做强预警报告、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预防和职业卫生防护等核心能力。
此外,该区打造城市社区 15 分钟、农村地区 30 分钟医疗服务圈,不断优化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布局,按照 " 一街一中心、一镇一卫生院、一村一卫生站 " 标准设置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同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多元参与。
黄埔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欧宇端介绍,全区每新增 3 至 10 万人口,按标准规划增设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社区或常住人口 1 万人左右的住宅小区,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 未来五年,我区将重点引进口腔、眼科、皮肤科等专科医院,同时开放市场,优化多元办医格局,引入高端化、专科化、个性化的社会力量办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欧宇端说,预计到 " 十四五 " 末,全区医疗机构床位将新增 5000 张以上,届时床位规模将较现在翻一番,实现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 7.5 张,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基本实现 90% 以上辖区居民看病不出区。
为做好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 " 储备 " 和 " 调配 " 两方面狠下功夫。" 在疫情防控物资保障方面,我区推进区级和街镇两级储备,目前储备的一次性医用口罩、N95 口罩、防护服等防控物资数量充足。" 黄埔区发展改革局副局长邱焕逵表示。
" 多维借力 "
强强联合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充分发挥区内产业优势,为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改革提供强劲科技支撑。" 公共卫生 6 条 " 提出,加大传染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的科研投入力度,支持区内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围绕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等关键领域开展科技攻关。依托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广州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开展科技协同攻关,打通从基础科学发现、关键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
据悉,目前黄埔区有 22 家第三方检测企业,占全市 9 成以上,全区每日核酸检测能力达 125 万人份。金域医学成为全球单个检测量能力最大的机构。此外,黄埔区疾控中心也制定了三年能力整体提升计划,增配数台荧光定量 PCR 仪,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日检测量从去年最初的 200 人份 / 日到今年初的 800 人份 / 日,到现在提高到 1200 人份 / 日,加上双试剂检测,最大日检测样品量可达 1700 人份 / 日。今年还新增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提高食品和环境中抗生素、毒素、农药的检测能力。
文图: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李小萌 通讯员 倪昌兴 区嘉伟 范敏玲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