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的深处、缅栀书吧背后,有一栋略带神秘气息的质朴建筑名叫科研楼,深圳市南亚热带植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藏身在楼里,成为这里植物研究工作者挑战植物科学的 " 秘密基地 "。在近 5 年时间里,深圳市南亚热带植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60 余项,出版专著 6 本,发表文章百余篇,发明专利授权 5 项,获得重要奖项 7 个。
在人们司空见惯的衣食住行里,处处是植物的影子。植物并不会言说自己的存在,它们或者伟岸,或者微小,总是静静围绕在人们身旁,和人类共享地球家园,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网。仙湖植物园里的植物研究工作者,就是植物和人类之间的沟通者,他们探究植物世界的秘密,推动人类对植物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普及植物知识,影响人类对植物的态度。他们曾主持编研、历时 13 年完成的《深圳植物志》,是深圳本地植物 " 在哪里 " 和 " 有多少 " 的一份详细 " 答卷 "。
路过科研楼的玻璃门时,你可以看到身穿白大褂的植物研究人员忙碌的身影,他们或者摆花弄草瓶瓶罐罐、或者面无表情操作仪器、或者深夜分析数据。很多时候,他们风尘仆仆,在野外经受日晒雨淋、蚊虫暴击,只为观察实验材料、繁育濒危植物 ……
他们也常常直面大众,将植物研究的方法和成果融汇为妙趣横生的科普活动,邀请更多人与身边的植物和环境 " 对话 "。一年又一年,许多大朋友和小朋友们走进仙湖植物园和重点实验室,体验植物研究衍生的各类科普和研学活动。这些年,科研楼的植物研究工作者产生了 1 位 "2017 广东十佳科学传播达人 "、3 位 " 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围绕植物多样性和植物文化,他们的团队创作出数本获奖科普书籍、多篇科普文章、推文和小视频。
据介绍,深圳市南亚热带植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建立于 2012 年,共有 17 个专业实验室,以及涵盖多种功能的数十款重要科研仪器,是仙湖植物园最重要的科研平台,也是深圳市目前唯一一家进行综合植物学和园林园艺研究的机构。重点实验室下设两大研究方向和 6 个研究组,其中 4 个研究组侧重基础研究,以经典分类、形态解剖、分子系统学、细胞遗传学、植物化学和基因组学等手段,围绕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植物多样性和一些关键植物类群,开展基础研究与保育,旨在 " 聆听植物的心声 "、增进对植物的了解;2 个侧重应用研究,关注药用和观赏植物的选育、植物景观技术的研发以及栽培土壤的改善,旨在推进人与植物的关系。
如今,解锁植物 " 遗传密码 " 的基础研究已相当普遍,它们已成为推测地球生命演化历程、挖掘功能基因和培育经济植物品种的重要手段,是人类了解和使用植物资源的前沿阵地。迄今,重点实验室的植物研究工作者们已针对苔藓、买麻藤、百岁兰、苏铁、木兰、秋海棠、非洲菊等类群的基因组、转录组和功能基因开展了许多深入工作,发表多篇重磅论文,寻求植物、人类和环境之间最优的解决方案。
深圳晚报记者 伊宵鸿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