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由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并命名的第二批 " 金城工匠 "!这是兰州日报全新推出的系列融媒体作品《匠人 · 匠心——记录金城工匠》的主人主线,旨在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匠心品质,引领广大产业工人为兰州高质量发展建功立业。第九期,我们来了解一下兰州石化公司 " 明星工程师 " 的杨永纳。
现年 37 岁的杨永纳是兰州石化公司炼油厂催化二联合车间运行工程师。他年纪轻轻,却有着很高的专业技能素养,更有着处理装置各种 " 疑难杂症 " 的冷静和果敢;他资历不深,却实现了兰州石化公司在全国大赛中金牌 " 零 " 的突破;他学历不强,却代表兰州石化公司走在了全国催化裂化工种的最前列。
入行 13 年来,杨永纳凭着满腔的工作热情赢得了不少的荣誉,多次被评为炼油厂 " 先进个人 " 和炼油厂 " 标兵 "、炼油厂 " 优秀共产党员 ",2017 年被评为兰州石化公司 " 最美一线员工 ",兰州石化公司第九届十大杰出青年;2018 年被评为兰州石化公司劳动模范;2019 年被评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青年岗位能手;2020 年获得第 24 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 …… 这位从一线摸爬滚打过来的技术工人,已然成了兰州石化催化裂化技术带头人之一。
然而,作为大家眼中的 " 明星工程师 ",杨永纳却做到了不为荣誉所累。如今的他仍然坚守在技术攻关一线,以殊荣为 " 扬鞭 ",一如既往地在石油战线上苦练本领,脚踏实地、一步步迈向行业高地。
勤学苦练,成为学岗 " 小能手 "
如果说学历是一块 " 敲门砖 ",从石化技术学院毕业的杨永纳显然没有这块 " 金砖 "。2008 年从学校毕业后,他走进了兰州石化公司。出于对催化专业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生产工艺兴趣盎然,杨永纳主动选择了又忙又累的炼油厂催化二联合车间。
" 我所在的车间有炼油厂重要的原油二次加工装置―催化裂化装置,被行业公认为是一个工艺流程复杂、设备种类繁多、操作难度大的装置,经济效益贡献显著,在企业的地位至关重要。" 杨永纳说,在踏入工作岗位的那一刻,我就下定决心,不管工艺有多难,趁着年轻,静下心来埋头学、踏实干,给青春一个出彩的注脚。
杨永纳凭借着强烈的求知欲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快速实现了从 " 院校人 " 向 " 企业人 " 的转变。" 刚进班组的时候,师傅们都给我打‘预防针’,说催化装置学起来很难,一年学会一个岗位都是很不容易的。" 杨永纳回忆说,但是凭着当时年轻的那股冲劲,我在两年时间里,学会了催化 15 个岗位中的 10 个岗位,也被同事们誉为学岗 " 小能手 "。
在实际学习工作中,杨永纳从安全环保、生产工艺、设备管线等基础一点一滴学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遇到问题虚心请教,认真思考,直到把问题彻底搞明白为止。通过摸现场、爬流程,很快掌握了装置现状,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在反反复复的学习过程中,他翻烂了一张张的工艺流程图,查遍了一段又一段的工艺流程管线,一次又一次地爬上钢架核实自己的判断,把所学岗位的每一台设备、每一个阀门、每一个仪表等都铭记在心。他快速掌握了催化装置吸收、分馏、产品、反应、催化班长等关键岗位的操作技能,成为了车间的中坚力量,而且在装置安全运行、挖潜增效、指标提升等工作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淬炼技,专治设备 " 疑难杂症 "
2010 年,杨永纳加入了 " 卢朝鹏技能专家工作室 ",师从专家工作室的各位专家技师,系统性深入学习催化裂化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在高手云集的氛围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也感到压力倍增。" 杨永纳坦言,到了这一阶段,学习理论知识不再是一种兴趣,而成了一种责任和使命,只有努力学习,认真传承,才能使专家们的技艺薪火相传,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难题,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
自 2015 年底担任催化三班班长一职后,杨永纳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带领班组高标准完成车间的安全生产任务。期间,他积极组织员工进行模拟 + 实际的事故演练,和同事们一起提升安全技能;并组织五型班组的创建工作,开展班组效益增长和排查整治 " 低、老、坏 " 工作,取得良好的成绩。在他担任班长期间,班组及时发现并果断处理了再生滑阀卡涩、稳定系统空冷器和顶循系统换热器泄漏、蒸汽系统异常波动、烟气脱硫浆液泵故障等 26 起重大生产隐患。
杨永纳深知,炼化行业属于易燃易爆的高危行业,工作过程中来不得半点马虎、丝毫懈怠,必须得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加巧干,才能见到实效。因此,他会把生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一一记录下来,逐一领悟。他积极参与组织班组事故演练,并且多次编写制定了事故演练预案,参与车间应急操作卡的编制。参与处理了分馏塔器壁腐蚀泄漏、蜡油大量带水、高蝶速关等数次重大险情,为装置安全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突破自我,大检修中屡担重任
三年一次的装置大检修是企业重要的 " 自检 " 工作,同时也是员工们提升技能的关键时刻。" 通过一次又一次参与到大检修工作中,不仅提升了我处理技术难题的能力,也让我实现了自我突破,实现了技术上的成长。" 已经参加了 5 次装置大检修的杨永纳这样说道。
2016 年的 " 修改升 " 中,杨永纳主动请缨,承揽了 300 万吨 / 年重催装置停工吹扫分馏重油系统小组组长重任。重油系统吹扫是任务最艰巨、最费力的检修项目,他带领着平均年龄不到 30 岁的 9 人,历时 7 天,圆满完成任务。随后,杨永纳又转战到了检修核心――反再系统的检修中,提出了 137 项隐蔽计划,为反再系统的内部修复和部分设备更换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提供了第一手详实资料。
而让杨永纳记忆最深刻的是,2019 年 300 万重催装置进行 MIP 工艺技术改造,时间短,任务重,他带领小组成员,优化装置停工吹扫处理步骤,高标准绿色环保提前两天完成吹扫任务,为装置 MIP 工艺技术改造赢得检修工期,装置改造施工过程中严把过程管控,质量验收中严把质量关,开工过程中反复论证,优化开工操作规程,实现装置改造后的一次开车成功,而他个人也被评为兰州石化公司炼油厂 MIP 改造工程一等功臣。
从业以来,杨永纳通过不断进行技术攻关,也为企业节约了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他参与的 300 万吨 / 年重催装置《提高催化裂化装置柴油收率》QC 项目,使催化柴油收率从优化前的 22.46% 提高到优化后的 23.83%,帮助企业每月多营收 54 万元,经济效益显著;参与的脱硝剂工业试验工作,将催化烟气中氮氧化物的浓度从最高的 350 毫克 / 立方米降低到 200 毫克 / 立方米以内,达到环保排放标准。杨永纳负责承担的《降低催化裂化装置黑色产品收率》QC 活动攻关,使催化装置黑色产品收率从活动前的 5.25% 降低到活动后的 2.89% ,达到了每月创效增收 76.75 万元的经济效益。
珍惜荣誉,继续发扬 " 工匠 " 精神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凡是涉及催化工种的任何竞赛,杨永纳都会积极报名参赛。他说," ‘以赛促学’为我们这些一线工人打开了广阔天地,让我们更加有信心有士气。" 值得一提的是,2018 年,在参加中国技能大赛全国催化裂化工职业技能竞赛时,杨永纳勇得金牌,对他个人而言,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高光时刻,对企业来说,则是实现了国家级赛事金牌 " 零 " 的突破。
在这样一场高规格、难度大的国家级技能竞赛中,杨永纳代表企业参赛,他迸发出的不畏困难、不燥不馁、努力拼搏的精神,在 100 天的封闭式赛前集训中,杨永纳放弃了所有周末和节假日,100 天如一日铆足了劲为荣誉而战。然而彼时他的妻子分娩不久,儿子刚刚满月。带着对家人的思念,杨永纳遨游于深奥难懂的教材中,常常是孤灯枯坐到深更半夜。
" 这次竞赛分为理论知识考试、DCS 仿真操作、HSE 虚拟现实应急演练、现场答辩四部分组成。其中,DCS 仿真操作是让选手们最为‘烧脑’的环节。" 杨永纳介绍,以往的 DCS 仿真操作都是按照步骤执行,操作步骤、开工步骤、事故处理步骤一应俱全,但是,这次的开工仿真操作完全没有步骤可寻。在此过程中,他也经历过成绩难以提升,情绪低迷的阶段。最终在家人的鼓励下,杨永纳振作起来,在教练的指导下,通过一点一点摸索,最终大幅提升了成绩,以至于在正式比赛中他的 DCS 仿真操作成绩排在了前列,成为加分项。不过,载誉归来的杨永纳始终保持着平常心,仍然坚守在技术攻关一线,一如既往地在石油战线上苦练本领。
如今,获得 " 金城工匠 " 称号的杨永纳也格外珍惜这份荣誉," 这既是对我的鼓励,更是对我的鞭策。" 他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扬有红旗就扛、有第一就争、有排头就站的工作作风,将自己的技艺进行传承,做好 " 传帮带 " 工作;继续钻研新的技术,淬炼自己的技能,与大家一起,为将兰州石化打造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而继续努力。
总制片 刘立山
总监制 安希荣
监制 汪文学 崔凌云 肖洁 韩彤
策划制作 肖洁 韩彤 刘超 李庆 实习生 刘月霞 谢晓艳
海报制作 宗成贤
特别鸣谢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