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兰州公安交警树牢人民至上、安全至上发展理念,聚焦系统、服务、打防、护航 " 四大工程 ",高位推动、全警动员,围绕中心、疏堵保畅,切实用民辅警辛苦指数提升人民群众平安指数、幸福指数,竭力答好公安交管工作 " 为民考卷 "。
高位推动 全警动员 做优交管 " 系统工程 "
认真对照《全市道路交通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工作推进表》《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工作专班,明确职责、细化措施;坚持常态化督导,组织专门力量开展专项检查,及时通报、跟踪问效、限时突破,确保各项既定部署取得实效。强化与交委会、文畅办、停建办等平台的沟通协调,主动挖掘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协同共治力量,与相关科研机构、社会企业加强合作,拓展交管工作综合治理。紧抓 " 省市一体、融合发展 " 有利契机,对标 18 项具体机制,梳理细化出 7 项交管一体重点工作,聚力打造交通安全治理新模式。广泛运用公安宣传矩阵资源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创新宣传手段、丰富形式载体,不断畅通民意收集、沟通渠道,充分调动市民群众参与热情,广泛发动文明交通志愿者参与交通治理,推动形成文明出行、依法出行的良好氛围。
问题导向 靶向施策 做优交管 " 服务工程 "
做强 " 六位一体 " 快处中心,推进 " 三合一 " 法庭建设,升级 " 一站式 " 服务,探索推行 " 交通违法一般程序快速办理 " 工作机制,增设九州、碧桂园等 9 处 " 群众家门口 " 违法处理窗口,对 20 种轻微交通违法行为柔性执法,真正把人民群众的 " 烦心事 " 变成公安机关的 " 加分项 "。下放部分社会化考场日常监督管理和驾考组织权限至区(县)交警大队,设置城郊县乡代办点、机动车登记服务站和非登记类车管服务网点,开通 4S 店临牌远程核发业务,设立全省首个摩托车登记服务站和驾驶人全科目考试中心,打造群众 " 家门口的公安局 "。推动完善 " 前台综合受理、后台专业支撑、业务深度融合、数据网上流转 " 工作模式,推行 12 项公安交管改革措施,35 项交管业务实现网上办理,推动建成 24 小时无人车管所,升级机动车 " 一站式 " 登记通道,有序推进机动车驾驶证电子化试点工作," 互联网 + 交管 " 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突出重点系统整治 做优交管 " 防治工程 "
严格落实 " 路长制 "" 网格化 " 管理机制,探索建立 " 三级响应、突出高峰,强化节点、弥补空挡,全天覆盖、机关助勤 " 的勤务模式,在全市范围内设置 24 小时执勤点位,抽调机关警力支援一线,实行每日 4 班 3 运转模式,创新实践、探索固化,推动提升路面秩序常态化管控。紧盯高速、国省道、乡村道路等交管重点,围绕重要时段和重点车辆,坚持源头治理、严管严查;全面排查整治农村公路平交路口、路侧险要路段隐患,充分发挥 " 两站一室 " 和乡镇交警中队作用,不断加强对农村道路的检查、劝导、纠违。紧盯道路交通安全主责主业,严守路面阵地、严查违法行为,以事故多、秩序乱的点段为突破口,集中开展酒驾醉驾、涉牌涉证等违法行为专项清查,针对 " 飙车 "" 炸街 " 等乱象,以及非法改装机动车、噪音扰民等违法行为进行重拳整治、集中查处。
围绕中心 疏堵保畅 做优交管 " 护航工程 "
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道路交通动态监测,对公路检疫站点、进城路段、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加大疏导干预力度,并根据防控形势适情调整区域性管控措施,对民生物品运输和重点工程车辆开通绿色通道,对重点工程项目车辆,坚持 " 一项目一方案 ",积极主动提供精准服务,最大力度保障项目工程建设。区别常态型、假日型、结构型,全面开展 " 一堵点一方案 " 治理工作,分类施策、综合整治,通过改变放行模式、调整交通标志标线、增设左转车道、信号灯联控等措施,挖掘潜力、提升效率,交通拥堵指数下降至 1.42,环比下降 2%,关键节点、路段的通行能力不断增强,交通组织设计不断优化。研究增加车行道临时停车泊位,集中清理居民小区、街面 " 僵尸车 ",及时拖移、严肃处理占用应急车道、盲道、消防通道违停车辆,大力整治长期霸占停车泊位、擅自停止经营、改变停车场用途等违法行为,组织市内集中办公区停车场夜间、休息日合理开放,最大限度挖掘停车资源。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备案停车场 151 处、泊位 1.5 万余个,机动车停放 " 一难两乱 " 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葛强 文 / 图
编辑丨孙悦
责任编辑丨张亚君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