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将于 12 月 8 日举行 " 故纸无声诉风云——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 80 周年文献展 " 开幕式。展览分 " 以笔救国,号声嘹亮 "" 凝心聚力,千里营救 "" 留存文脉,开拓未来 " 三大部分,结合场景搭建、文字视频等多种元素,描绘了八十年前粤港澳三地展开秘密大营救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展览将持续至 2022 年 1 月 16 日。
据了解,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进入了艰难的抗战时期。大批文化界进步人士、爱国民主人士转移到暂时未受战火侵扰的香港,通过各种途径发表抗日主张、进步言论,使香港抗战文化活动空前活跃,成为对外宣传团结抗战的重要阵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香港。党中央及主持南方局工作的周恩来紧急指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和东江抗日游击队负责人,营救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这次营救活动历时半年多,共营救出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等 800 余人。著名作家茅盾在《脱险杂记》当中将这次营救行动评价为 " 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
茅盾《劫后拾遗》,桂林学艺出版社 1942 年版。
展览甄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实物文献 40 余种,包括夏衍、茅盾、梁漱溟等被营救文化名人从香港脱险后发表的纪实文章,抗战时期香港出版的进步报刊、抗日题材版画,以及连贯、黄秋耘等参与营救工作者撰写的相关回忆录等。如作家夏衍的《走险记》(1942 年版),记述了香港沦陷后,夏衍等人从香港用渔船渡海至澳门,再乘船转都斛登陆,后由陆行至台山这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还有诗人徐迟所著的《诗歌朗诵手册》(1942 年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徐迟在印刷所待印的《诗歌朗诵手册》清样毁于炮火,仅存一份初校稿。1942 年初逃离香港前,徐迟忍痛销毁了他的所有书稿,将该初校稿装在一个热水瓶内,从澳门经沦陷区带至桂林后出版。
香港大中华酒店:抗战时期该店成为联络华侨掩护革命同志的据点。
此外,展览结合对营救路线的梳理,挖掘出一批广东、香港、澳门等地三四十年代的文献资料,如 1934 年版《今日之四邑》,内有广东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四县旧照 100 余幅;以及罕见的营救行动集中点 " 香港大中华酒店 " 旧照等。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通讯员 何靖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