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1-12-08
广东多地纪念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胜利80周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新快报讯 2021 年 12 月 8 日,是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胜利 80 周年。当天,广东在省立中山图书馆推出 " 故纸无声诉风云——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胜利 80 周年纪念文献展 "、在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推出 " 烽烟不绝读书声——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历史展 "。组织广州、深圳、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东莞、江门等共 9 地联动,通过举办专题展、重走大营救革命旧址、开展红色讲解员宣讲、开展馆校合作、组织纪录片放映等方式,回顾 1941 年这场大营救的伟大革命历程和感人事迹。

行程一万里 营救 800 多位文化名人

1941 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日本军队于 1941 年 12 月向香港九龙(简称 " 港九 ")发起进攻。香港沦陷后,困于港九的文化界知名人士和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等有 800 多人,他们的行踪逐渐为日军所察觉。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的处境万分危急。

面对这一紧急局面,中共中央和南方局极为重视。由党中央及主持南方局工作的周恩来同志作出紧急指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和东江抗日游击队具体执行。这场大营救历时 200 余天,行程万余公里,足迹遍及中国的十余省市,共营救出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等文化名人及爱国人士 800 余人。

这场大营救被茅盾称之为 " 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是抗战史上一次重要的抗日统一战线行动,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抗战与民族复兴伟业上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展现出粤港澳地区红色力量、进步力量的凝聚力。

广东共有 8 处大营救文物保护单位

省文化和旅游厅介绍,我省与大营救相关的文物保护单位共有 8 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处,分别是位于深圳的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和河源的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5 处,包括深圳的营救文化名人旧址、韶关的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南岸村交通站旧址、梅州的廖安祥故居、惠州的东湖旅店、惠州的榴兆楼;汕尾的杨胜昌宅(革命遗址名称:柳亚子掩蔽旧址)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在 "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胜利 80 周年 " 之际,我省在省立中山图书馆推出 " 故纸无声诉风云——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胜利 80 周年纪念文献展 "(简称 " 文献展 ")、在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推出 " 烽烟不绝读书声——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历史展 "(简称 " 历史展 ")。

文献展分 " 以笔救国,号声嘹亮 "" 凝心聚力,千里营救 "" 留存文脉,开拓未来 " 三大部分,以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结合场景搭建、文字视频等多种元素,描绘了八十年前粤港澳三地展开秘密大营救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展览甄选省立中山图书馆实物文献 40 余种,包括夏衍、茅盾、梁漱溟等被营救文化名人从香港脱险后发表的纪实文章,抗战时期香港出版的进步报刊、抗日题材版画,以及连贯、黄秋耘等参与营救工作者撰写的相关回忆录等。

历史展分为 " 抗战爆发 "" 迁徙办学之路 "" 困境中的坚守 "" 胜利复员 "" 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 " 五大部分,从蓬勃发展的广东文化教育讲到民族危亡时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坚守文化教育使命,并细数了以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省立文理学院等校为代表的数十所广东各级院校在战火中辗转迁徙办学的经历。在烽火岁月中,作为后方的粤北云集了大批知识分子与青年学子,他们在动荡流离中冒着战火、克服物资严重匮乏的困难坚持教学研究,以学术救国、读书报国的行动支援祖国的抗战救亡和建设,为民族的文化教育守护了珍贵的火种,也为今人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通讯员 粤文旅宣

相关标签

文献 香港 广东 图书馆 中山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