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1-12-08
遵义双河洞首次发现10万年前大熊猫“伪拇指”化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来自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的消息称,该所研究人员在位于遵义市绥阳县的亚洲第一长洞双河洞中,发现了大量的大熊猫等哺乳动物化石。经研究,科考人员证实在 10 万年前,大熊猫即有了 " 伪拇指 ",这也是大熊猫专食竹子的重要证据。

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是贵州科学院的下属单位。此前,该所助理研究员王德远曾与北京大学江左其杲博士等人合作,在绥阳县双河洞洞穴进行科学考察,并发现了大量的大熊猫等哺乳动物化石。

王德远说,他们在考察中,在两具保留原地堆积的大熊猫个体化石处,发现了大熊猫专食竹子特性的重要证据之一:桡籽骨(伪拇指)化石。

近日,王德远助理研究员与北京大学江左其杲博士等合作,在英国 SCI 期刊《历史生物学》在线发表了相关论文,这是该部位化石首次被报道。

" 大熊猫在抓取竹子进食方面,四肢显示出了一个特殊的演化适应现象。"12 月 7 日,王德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与其他熊类相比,大熊猫手掌多出一个 " 拇指 ",该 " 拇指 " 是桡籽骨增大而成的非真正意义上的拇指,与其他 5 个 " 手指 " 合作抓取竹子,被称为 " 伪拇指 "。

王德远介绍,其他熊类在进食时,往往会用双掌捧着吃,而大熊猫因为有 " 伪拇指 ",可以单手拿着竹子吃,这是它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明显特征。

" 双河洞中有不少大熊猫化石,而伪拇指化石还是首次发现。" 王德远说,这种化石并不大,长度 3 厘米左右,宽 2 厘米左右。

科考人员认为,双河洞中这两具相对保存完整的大熊猫化石展示了早在距今 10 余万年前,大熊猫已经拥有和现在基本一样的 " 伪拇指 ",也反映出当时大熊猫已经具备了像现代大熊猫一样灵活地使用前掌抓取竹子的生理条件。新证据的首次报道,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大熊猫食性特征演化的认识。

双河溶洞位于遵义市绥阳县,2019 年最新探测长度为 257.4 公里,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五长,也是 " 世界最长的白云岩洞穴 "、" 世界最大的天青石洞穴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法国、日本等专家就开始了对它的探索。

(图片来源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

贵阳晚报 +/ZAKER 贵阳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宝华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北京大学 法国 贵州 生物学 日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