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12-10
向中心聚焦 为大局聚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全市组织工作综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五年回眸,见证力量。过去的五年,是攻坚克难的五年,是砥砺奋进的五年,也是全市组织工作提质增效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组织系统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紧扣中心大局,聚焦主责主业,抓基层打基础,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培根铸魂

抓牢抓实政治建设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全市组织系统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觉对标对表,把准政治方向,夯实政治根基,为推动全市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党员干部首选课,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出实招。五年来,全市分级分类共举办各类主体班、专题班 510 期、培训各级党员、干部 6.97 万余人次,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深入推进 " 两学一做 " 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巩固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主题教育成果,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 七一 " 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接受思想洗礼中赓续红色血脉,在缅怀革命先辈中砥砺初心使命,不断增强 " 四个意识 "、坚定 " 四个自信 ",坚决做到 " 两个维护 "。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督促各领域党组织用好甘肃党建信息化平台,规范落实 " 三会一课 "、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等党内生活制度,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扎实开展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全市党员干部受到了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和深刻的思想洗礼。

强基固本

夯实党的基层基础

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在基层,只有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社会发展才有核心力和导向力。五年来,我们持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系统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资源下沉、重心下移,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全面夯实基层基础。

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农村基层党建 " 整乡推进、整县提升 " 示范县乡创建行动,培育省级标准化先进党支部 107 个,评定 " 先进村级党组织 "518 个," 示范乡镇(街道)"37 个。接收 33 名干部到脱贫攻坚岗位挂职,选派调整驻村第一书记 488 人次、工作队队员 1156 人次。521 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 5 万元以上,256 个脱贫村全部达到了 2 万元以上,全面消除了村集体经济 " 空壳村 "。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 247 个,清理存在问题的村 " 两委 " 成员 277 人。

深化城市基层治理体系。研究制定城市基层党建 70 项重点任务《责任清单》,落实落细各项目标任务。深入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以 " 五办四中心一队 " 模式优化街道机构设置,赋予街道 4 项权力、8 项职能,全面取消招商引资、协税护税任务。推动中央驻兰单位、省市区各级 1303 个党组织和 4.8 万名党员到社区 " 双报到 ",开展志愿服务 5.6 万余人次。着力打造街道、社区、基础网格三级网格管理服务体系,调整优化党建网格 2249 个,组建网格党支部 825 个、党小组 1134 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 14300 多名,探索形成了 " 党建 + 网格 " 基层治理新格局。按照 " 党工委引领、社会化共建、社区化共治、邻里式共享 " 的思路,在全市 427 个社区全覆盖组建了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有效聚合 " 双报到 " 人员和非公经济组织、业委会、物业公司、退役军人等力量,组织 6043 名 " 社工委 " 委员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在市域社会治理和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坚决扛起疫情防控政治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紧急下拨市管党费 200 万元,动员市县两级 2.4 万名机关干部下沉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坚持把支部建在连上,督促各级党组织关口前移,在卡口值守点、集中隔离点、核酸检测点等重点部位建立临时党支部 1463 个,成立党员先锋队 4579 个,党员先锋岗 5557 个,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注重疫情防控一线关怀干部、识别干部,对表现突出的韩晓琴等 5 名党员予以表扬,对 169 名疾控中心干部家属,724 名执勤民警进行走访慰问。

统筹推进各领域党建工作。在 " 两新 " 组织,高标准建成 " 两新 " 组织党群服务中心 51 个,建立商务楼宇、商圈市场、园区、行业协会商会等新兴领域党组织 960 个,推动 " 两新 " 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到 87.95%、91.33%。在机关,党组(党委)主要负责人担任机关党组织书记比例达到 84.78%,打造机关标准化党支部 549 个。在市属重点国有企业,着力推进 30 项重点任务落实,党组织书记和董事长(总经理)" 一肩挑 " 比例达到 92%,党组织成员进入董(监)事会或经理层比例达到 100%,党建工作全部写入公司章程。在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着力健全加强党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全市 7 家市属公立医院、2 家高校全部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行政负责制。

不断夯实基层基础。累计整合资金近 2 亿元加强阵地建设,全市 730 个村级组织阵地面积全部达到 120 平方米以上,427 个社区组织阵地平均面积达到 310 平方米以上。全面完成村(社区)" 两委 " 换届,换届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分别下降到 38.26 岁、35.94 岁,大专以上学历分别提高到 58.77%、96.71%," 一肩挑 " 比例分别达到 91.10%、98.59%。建立村、社区干部报酬和活动经费正常增长机制,村、社区干部年平均报酬分别达到 3.4 万元、4 万元,办公活动经费分别达到 5.35 万元、20 万元。

精心开展建党 100 周年系列活动,激励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对党龄达到 50 周年、一贯表现良好的党员颁发纪念章,走访慰问获得党内功勋荣誉表彰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和烈士遗属、因公殉职党员干部家属。表彰全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各 100 名、先进基层党组织 100 个。

选贤任能

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 "。五年来,我们坚持把加强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不断完善干部选任机制,持续加大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着力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不断提高干部考核精准度,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干部选任的首要标准。在干部考察和职级晋升中开展政治素质考察测评,确保把德才兼备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严格落实 " 凡提四必 " 制度,前移干部选任审核关口,坚决防止干部 " 带病提拔 "。

不断提高干部选任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建立干部集中调研机制,每年开展 1 至 2 次覆盖所有市管领导班子的干部大调研,掌握市管领导班子运行情况和领导干部履职情况。建立定期分析研判机制,常态化分析研判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既了解领导班子功能结构需求,也了解干部能力特长,为市委选准用好干部提供了重要参考。

持续加大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制定《兰州市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全市 3-5 年内年轻干部培养工作的目标任务、路径措施,为事业发展储备源头活水。启动实施以下派墩苗、上选培育、一线历练、专业培养、能力拓展为主要内容的年轻干部 " 五个一百 " 培养提升计划,先后分两批选派 522 名年轻干部跨领域、跨行业、跨条块交流锻炼,推动年轻干部在重大斗争一线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

着力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牢固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大力选拔敢担当、善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去年以来全市新提拔使用 76 名 40 岁左右的敢于担当作为、工作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担任县处级领导职务。大力整治不担当不作为问题,近年来累计查处干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 10 起,问责干部 32 人,其中市管干部 11 人。对县区、市直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实行差异化分类考核,建立健全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平时考核、专项考核、考核结果运用 3 项机制,考核指挥棒作用进一步发挥。

筑巢引凤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聚精会神奋斗追赶,系统推进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多种要素的聚合裂变,居于首位的就是人才支撑,势在必行的是 " 人才强市 " 战略。五年来,我们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需要,注重以事业引才、以产业聚才、以岗位纳才,着力推动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构建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制定《关于全面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配套出台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柔性高层次人才引进等 30 多个具体办法,建立人才工作联络员、重大事项报告、人才工作专项述职等制度,推动各领域用人主体主动抓好人才工作,形成统分结合、各方联动的人才工作机制。

着力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制定实施 " 产业平台集聚人才计划 ",全市共建成院士专家人才工作站 9 个,柔性引进院士专家 11 名、高层次人才 582 名。市级层面拿出 215 个事业编制,建立人才编制 " 周转池 ",用于保障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用编需求。千方百计盘活编制资源,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五年来,共引进急需紧缺人才 7542 人。组织实施 " 金城萃英 " 人才计划,先后评选表彰 " 夕阳红 " 专家、首席专家、青年专家等 2000 名,从生源地为兰州市的高中毕业生中遴选确定 452 名优秀学子,建立了 " 兰州市青苗人才库 ",储备了一批本土优秀人才。

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围绕制约兰州全市重点产业发展的 " 卡脖子 " 技术、短缺技术,深入实施 " 揭榜挂帅 " 活动,进一步激发了人才创业热情。举办 " 活力金城 " 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从 " 筑巢引凤 " 到 " 花开蝶自来 ",先后吸引 200 多个省内外优秀人才团队参加比赛,引进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良好产业化前景的高精尖人才(团队)和项目。深化拓展地校、地企人才合作,建成企业研发机构 49 家、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83 个,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整合职称薪酬、医疗住房、就业教育等 9 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形成了人才工作实施意见与优惠政策配套衔接的 "1+9" 人才服务保障政策体系,做好服务保障,实现拴心留人。五年来,全市列支人才工作专项经费 3.68 亿元,兑现优惠政策 1 亿多元,建成 " 拎包入住 " 式人才公寓 410 套。组织 354 名高层次人才申领陇原人才服务卡,建立 " 一对一 " 联系服务机制,为各类人才提供 " 一站式 " 服务。

奋勇争先的兰州,劈波斩浪,千舟竞发;矢志发展的兰州,风起帆扬,英才齐聚。我市坚持人才优势就是发展优势的理念,整合优势资源,集成政策效应,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颜晨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韩彤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