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12-10
深晚报道|中山七院成立心肺复苏研究所,将打造一支应急救援队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12 月 7 日上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简称中山七院)心肺复苏研究所成立,未来将打造一支能战能胜的应急救援队伍,从基础医学、人文社科等领域为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提供新方案,探索出一套完善的心肺复苏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心肺复苏水平。

▲中山七院心肺复苏研究所启动仪式。

心肺复苏和心脏除颤器是全球公认的 " 第一救命技术和仪器 ",是发达国家向公众传播的最重要的科普内容之一,抢救成功率为 10% — 15%。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和疫情的肆虐等,仅心脏骤停猝死每年已高达 54 万人,近年来又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而抢救成功率约为 1%。

据了解,心肺复苏研究所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社社长李宗浩教授任首席科学家,中山七院院长何裕隆教授任所长。何裕隆表示,心肺复苏能力一定程度上标志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而我国缺乏急救复苏相关完整的培训体系和统一标准,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能力不足。

据何裕隆介绍,中山七院定位为国家级应急与灾难医学中心,组建了深圳市移动医院和紧急救援队,加入了全国首批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医院,有一支训练有素的航空医疗救援队伍,成功完成多起高速公路车祸、外伤紧急转院救治等任务。中山七院心肺复苏研究所成立后,将大力推进应急与灾难医学中心建设,强化应急救援能力,打造一支能战能胜的应急救援队伍;加强科研和临床合作,从基础医学、人文社科等领域为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提供新方案,同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继续大力推广心肺复苏培训,探索出一套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同时,将心肺复苏研究所工作落实落地落细,真正为提高国家心肺复苏水平做出贡献。

深圳市急救中心主任周强表示,普及急救知识可帮助公众实现及时、有效的现场自救和互救,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中山七院心肺复苏研究所的成立,可规范科普人才队伍专业化,强化科普资源的科学配置,推进普及急救技术并让社会大众掌握急救的技能,意义重大。

李宗浩建议,心肺复苏研究所要从国家层面提出政策建议,发挥国家智库作用;研究所要设置立足现场复苏急救的科研课题,发挥拥有厚实的医院临床和科研学术资源的作用;参与高端急救智库建设和编制中国急救蓝皮书,从学术层面和社会层面彰显研究所的作为。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通讯员 李晓宁

相关标签

研究所 中山 培训体系 航空 科研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