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1-12-12
幸福的味道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看到一桌丰盛的饭菜,谁都会垂涎三尺。看到一锅冒着浓浓热气的猪食,我肯定会馋涎欲滴——这大概没人相信。

乡下,用土石或砖扣成的灶头多为长方体。而我家里的很特别。假设把一块圆形的二块粑从中横竖切两刀,那家里这个灶头就是这四分之一。稳稳地放着一口大锅、一口二锅,大锅用来煮酒,二锅用来煮猪食。当然,窄的这一端就是小灶,用来做人的饭食。就这一套养命的家当,让我一年到头都围着它转。

经营两口铁锅,是我的得意之作,用得也很讲究。想着大的那一口不常用,生锈了可惜。于是在没有煮酒的时候,我学会把它们换来换去地用,大的煮猪草,小的搅玉米糊。两样和在一起,舀去喂了肥猪。干了的玉米籽粒,把大颗的模样好的选出来磨给人吃。那些细细碎碎的甚至生了霉又夹着些灰尘的,就磨来喂猪。这时烧上一锅滚烫的水,左手一把一把往锅里轻轻地沿着水面洒磨好的玉米面,右手则拿着铁勺配合着搅动。看着玉米面慢慢粘稠变熟了,虽不比人吃的稀饭干净和精细,同样的香味扑鼻。这个火候,要注意锅里会 " 噗 " 地蹦出玉米糊来,跳到衣服上倒也不要紧,揩去就是。倘是跳到手上起个泡,叮着痛,两三天消下去,脱了皮。自个哑笑,几乎不当回事,因为圈里养着亮晶晶的肥猪啊!玉米糊也有煮得清汤汤的时候,特别是天旱年景,玉米绝收歉收,得先顾着人啊,养得起一头猪也是不易了,那猪食就显得更加珍贵。

玉米糊和煮熟的猪草也经常和在一起喂猪,哪样多哪样少也没个定论,但凡家境殷实些,玉米糊就多些,猪儿便养得流油。遇大旱那年,树叶枯萎,寸草焦黄,水井干涸,庄稼难生。一百来斤的猪儿也死了,一家人含着眼泪,去毛切肉,瘦瘦的炒来吃了。这还不说,母亲和父亲商量,还将猪肉分给了从河对门请来帮忙种地的农户。说他们那么远来我们这里不容易,我们少吃点算哪样呢。这是过去的事了,当时的人们,幸福是只要有口饭吃,有用不完的力气,更有热心肠里相互照顾的情怀。这情怀,是纯朴中散发出来的友善,是勤劳中透着的缕缕芳香。

猪草做成猪食也有讲究。最旺盛的春夏,田地里、土坎上、山林深处、水沟边,到处是嫩悠悠的花花、青悠悠的草草、绿悠悠的藤藤。清清的露水和暖暖的阳光,把它们孕育得蓬蓬勃勃,滋养得粗粗壮壮。伸铲刀过去,紧紧地捞一把割下,放进背篼,馨香四溢。除了一些禁忌比如五朵云不吃、老蛇藤不吃、斑茅草不吃云云,猪儿能吃的太多了啊,吃的是数不尽的天地造化之物,一年四季都不缺。我们把一背猪草放倒,在堂屋里支起一块木板,左手捏起,右手拿起又薄又亮的刀,有节奏地宰切下去,匀匀净净。刀口切到木板上只有一个声音,虽单调而也不乏意味,猪草欻欻地响,渐渐地越堆越高,推成了元宝似的小山。散发出来的浓烈气息,让人倍觉有滋有味。这时候,灶孔里架好了柴,火苗旺旺的,锅里的水也冒了热气。

把宰细的猪草撮上锅,能堆好高就堆好高,边煮边拿铁勺围着锅边转,把这边压紧实,把那边培上去,不让垮下来。也还要慢慢地把上面的翻到下面来,越煮越香,煮得熟透,味道飘上了楼枕,飘到了灶屋的小窗外。

煮上一锅猪食,在那些辛勤的夜,想着那些用双手创造生活的过往,想着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奋斗天地,再甜甜地睡去。梦里,时代的芳香从大地里散发出来,凝结为小康路上明亮的汗珠,待明早起来,又是新的日子。

来源 黔中书

文 贾长远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