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西部大开发,贵阳有份亮丽的成绩单——
" 十三五 " 时期,全市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4311.65 亿元,经济年均增长 9%,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名列前茅;质量效益稳步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 18.9%,新经济、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提高到 24%、46%。
回望西部变化,贵阳的蝶变有目共睹——
交通基础设施日新月异,高铁、高速、国省干线、轨道交通、航空港等组成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初步形成;生态底色越发亮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图景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如何奋力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作为黔中龙头,贵阳底气十足、充满信心。
推动对外开放
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开放的空间决定了发展的空间,开放的水平决定了发展的水平。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先行区的贵阳,生动地诠释了持续扩大开放能够带来强劲发展动力。
" 十三五 " 期间,贵阳市对外贸易稳居全省首位,全市进、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同比分别压缩 41.66%、41.69%,无纸化退(免)税申报企业及申报税额占比分别为 91.03%、79.23%,出口信用保险政府保单项下覆盖率 100%,企业利用国际贸易 " 单一窗口 " 标准版申报进出口业务率达 100%(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 2.4%)。
谋时而动,顺势而为。一组简单的数据,折射的却是贵阳近年来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积极融入 " 一带一路 "、西部陆海新通道、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的生动缩影。
现在的贵阳,开放通道不断完善。
中欧班列从贵阳市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驶出,标志着贵州开行整列直发中欧班列实现 " 零突破 ";贵阳港开阳港区北上长江顺利首航,标志着贵阳贵安通江达海的桥头堡已初步建立,黔中地区的水运门户已经打开;16 小时直达香港的贵港直通车全面运行,填补了贵州跨境 24 小时直通物流项目的空白 ……
现在的贵阳,开放平台不断提升。
从航空口岸到铁路通道,从公路通道到水路通道,贵阳口岸通道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以高新区、经开区、综保区、双龙航空港经济区为载体的 " 四轮驱动 " 逐步发力," 四区协同 " 优化产业布局,开放平台建设加速推进,发展的底气越来越足。
现在的贵阳,国际化 " 朋友圈 " 越来越大。
" 十三五 " 时期,贵阳的国际友城和友好交往城市达到 17 个,与 191 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外资企业增加到 432 个,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 206.82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78.25 亿美元。
大道如虹天地宽。
全力打造开放高地,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立体开放体系的同时,贵阳绘制全球招商地图,一批又一批符合发展需要的高端制造、数字经济、大健康等项目相继落地,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 十三五 " 期间,贵阳累计引进国内外 500 强企业 75 个,引进产业项目 4583 个,到位资金 5124 亿元、年均增长 15.2%。
不拒众流,方成江海。位于中国西部的贵阳,在 " 十四五 " 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放的舞台将更大、发展的机会将更多。
加快融合发展
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连日来,位于贵安新区湖潮乡境内的贵阳市域快铁西南环线湖潮双线特大桥上,工人们正利用 " 天窗点 " 施工时间,紧锣密鼓推进防护栅栏增高、跨路上方拦砟网安设、桥墩防撞设施安装等 " 安全补强 " 工作,以确保开通后动车的运营安全。
贵阳市域快铁西南环线预计今年年底前全线开通运营,建成后会将贵阳主城各区及贵安新区进行无缝连接,大大提高贵阳交通运行速度,加速贵阳贵安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观潭大道建设加快推进,"20 分钟进贵安,30 分钟看风景 " 正在慢慢实现;着力推进 " 六网会战 "、轨道交通 S1 号线等重大项目建设 ……
目前,贵阳市和贵安新区互联互通道路建设如火如荼,两地向 " 半小时交通圈 " 迈进了一大步。
" 随着互联互通的交通路网持续完善,贵阳贵安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将带动以贵阳贵安为核心的黔中城市群发展。" 贵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贵州省城乡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方琴说。
融合,是贵阳贵安高质量发展的 " 关键词 "。
一年多前,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贵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吹响贵阳贵安融合发展号角,各具优势的两地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一年多来,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城市发展空间拓展,从产业提质升级到民生福祉改善,贵阳贵安同心同力作答融合发展时代命题,一体共兴的高质量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按下了融合发展的 " 加速键 "。
融出了贵阳贵安对外开放新活力。
强化贵阳市和贵安新区以航空港经济区为核心的东部产业新区两翼联动,推动贵阳改貌口岸与贵安湖潮铁路国际货运口岸联动发展,积极争创国家一类口岸,不断夯实对外开放基础。
贵阳市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遍布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的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 1 至 9 月,贵阳市前三大业务执行来源地是中国香港、越南、美国;承接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离岸外包执行额占贵阳市离岸外包执行额的 36%。
融出了贵阳贵安产业升级新空间。
贵阳贵安两地积极开展合作招商、产业共建。世界 500 强华彬来了,恒力来了,中粮可口可乐来了,500 余家苏商入黔抢抓发展新机遇。
今年 1 至 10 月,贵阳贵安新引进产业项目 1061 个、合同投资额 2708.21 亿元,新引进到位资金 1503.6 亿元,工业项目到位资金 751.18 亿元,引进优强企业 293 个。
优势互补,融合发展。这是贵阳 " 破题 " 闯新路的关键,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举措。
新起点,新作为。站在 " 强省会 " 的新起点上,贵阳贵安迎来 " 资源富地 " 向 " 产业高地 " 加速转型、" 消费潜力 " 向 " 市场活力 " 加速释放、" 交通枢纽 " 向 " 要素磁场 " 加速跃升的新机遇。乘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东风,贵阳贵安将开启融合发展新征程,在区域发展后劲十足的 " 西部方阵 " 中,牢记嘱托勇担当,逐浪前行展作为。
做强实体经济
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实体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根基。地处西南的省会城市贵阳,近年来以 " 强实体 " 为着力点,重点聚焦发展中高端制造,推出一系列政策,打造了适合智能制造发展的产业体系、服务体系、人才体系和政策体系,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全力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纵深推进 " 千企引进 "" 千企改造 "" 万企融合 ",逐渐丰富了贵阳市工业体系,基本形成以烟草制品、装备制造、磷煤化工、特色食品、医药制造、铝及铝加工、橡胶及塑料制品、电力生产及供应等产业为重点的产业格局。
产业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高新区、经开区积极用好 " 飞地模式 ",白云铝产业资源向清镇转移,清镇市初步完成铝产业基地规划,乌当区进一步深化大健康产业布局,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初步成型,数博大道沿线新兴产业加速谋划布局。
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服务、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与工业融合项目不断增多,涌现出一批具备产业引领效应的企业和项目,智能化、网络化、协同化制造案例应用呈现出多业态并进局面。
我们欣喜地看到,贵阳正成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热土:一个个商圈逐渐成熟,一个个老旧商业街区提质升级;文旅结合,全域旅游迎来井喷式增长;产业基础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向心力明显增强 ……
工业强则省会强,工业兴则省会兴。
面向 " 十四五 ",立足新发展阶段,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提质增效,贵阳紧紧围绕 " 四新 "" 四化 ",大力实施 " 强省会 " 行动,不断强化土地、政策、资金、用能、人力等资源要素对工业企业的支持和服务保障。今年 1 至 9 月,新增标准厂房 213 万平方米,累计为 44 户中小微企业提供转贷应急资金近 4 亿元。截至 9 月,贵阳市通过省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平台申报省新型工业化基金项目近 70 个。
措施实、干劲足,企业充满发展信心。贵州中铝铝业有限公司是贵州省属重点企业,2011 年入驻白云区铝及铝加工基地,年产 15 万吨铝板带,产品远销印尼、印度、日本、韩国、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 ‘十四五’期间,公司准备投入 3 亿至 5 亿元,通过补链、延链、强链,把超薄铝箔和新能源汽车用的动力电池铝箔,打造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生产基地。" 贵州中铝铝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海涛说。
近日,直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赛迪顾问发布了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1)榜单,贵阳排名第 49 位。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 十四五 " 开局之年,以奋进之姿奔跑在高质量发展跑道上的贵阳,紧抓工业经济、数字经济、园区经济、楼宇经济、开放经济、生态经济,正积蓄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
优化营商环境
提升高质量发展软实力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减至 80 个工作日以内,审批事项缩减至 80 项;通过 " 一网通办 ",企业开办时间缩短至 1 个工作日以内 ……
一项项掷地有声的举措,折射出贵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优化营商环境,贵阳长期 " 作战 ",开启从理念到机制的深刻变革。
回望 " 十三五 ",贵阳以 " 放管服 " 改革为重点,围绕 " 努力构建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具有贵阳特色的营商环境,以建成区域性一流的营商环境高地 " 为目标,坚持分类施策、创新突破、统筹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在政务服务方面,贵阳开启政务服务 " 一网通办 " 模式,市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 100%,100 个政务服务高频事项实现 " 最多跑一次 ",72.2% 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 " 一窗 " 分类受理。
在开办企业方面,贵阳将企业注册登记、刻章、社保等事项纳入平台实行并联办理,有效提高了审批质量和效率,企业开办的平均用时压缩至 1 个工作日。
在获得信贷方面,贵阳建立和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设立政策性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在筑金融机构向全市中小微企业提供 " 免抵押、免担保、免服务费 " 的信用贷款。
优化营商环境,贵阳充分做好服务,激发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2020 年 8 月 19 日,好活(贵州)网络落地贵阳,前期准备只花了一个月。仅成立半年,好活(贵州)网络就实现销售收入 12.9 亿元,还吸引了平台经济的 458 家企业落地贵州。
" 贵州的营商环境非常好,所以才帮助我们这么快就取得这么好的业绩,创造了公司业务发展的贵州速度。" 好活(贵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海山说。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 十三五 " 期间,贵阳先后荣获 " 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 中国企业营商环境(案例)十佳城市 " 称号,并入选 " 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 "。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截至今年 9 月底,贵阳市市场主体户数总量达 88.77 万,排名全省第一。
优化营商环境,贵阳将之与优化人才环境结合起来,着力改善人才发展的工作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社会环境。
出台实施 33 个 " 强省会 " 系列人才政策及细则。今年以来,贵阳市累计兑现奖补资金 5088 万元,拨付研究经费 3000 万元,投入应用研发资金 6178 万元。组织 3503 名服务专员,以 1780 家产业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帮助解决企业发展涉及的人才问题。累计帮助企业搭建平台 40 个、解决困难问题 172 个、协调申报项目 58 个,办理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 422 件。目前,贵阳市人才总量达到 106.2 万人。
" 之所以把公司落户到贵阳,是看好贵阳助力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高效的办事效率。" 在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朝辉看来,正因为贵阳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贴心服务,公司才得以快速发展。
梧高凤至,花香蝶来。贵阳正成为投资兴业的沃土,招商引资的磁场效应已然形成。今年 4 月,在《环球时报》发布的《中国城市投资吸引力指数报告》中,贵阳获 "2020 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 " 称号。
帆悬风正今又是,勇立潮头唱大风。
当前,贵阳市正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 " 强省会 " 为主抓手,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点,以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为主路径,做到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数字活市、人才兴市,努力把贵阳贵安建设成为围绕 " 四新 " 主攻 " 四化 " 的排头兵、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西南地区更具影响力的重要增长极,奋力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出新路。
贵阳晚报 +/ZAKER 贵阳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庭静
编辑 段筠 实习生 陈庆庆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