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成绩优异,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 " 青马学子 ";是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互联网 +" 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荣誉的 " 科创达人 ";是投身西部教育,前往深度贫困地区支教的 " 最美乡村教师 ";是携手公益救援,提升全民防灾意识,累计志愿服务时长 5200 余小时的 " 救援队员 ";更是主动请缨奋战在疫情狙击第一线、抗洪救灾最前沿的 " 青春战士 "…… 她就是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刘莹雪。
用行动书写当代青年的 " 硬核 " 担当
刘莹雪是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也是甘肃蓝天救援队的志愿者。
加入甘肃蓝天救援队五年,只要不和学习时间冲突,刘莹雪都会出现在防灾公益课堂和救援现场。为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她考取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师资证书、美国心脏协会 AHA 救护员资格证等资质,先后参与九寨沟地震救援、文县泥石流救援、白银马拉松事故救援、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志愿服务等自然灾害及生命救援、防灾减灾宣传普及、大型活动赛事公共安全保障活动 160 多余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坚守微信、抖音、微博等宣传平台 101 天,用专业所学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累计发布相关疫情防控资讯、讴歌逆行英雄的作品、战疫一线故事等微信推文 143 篇,制作疫情防控宣传海报 169 张,剪辑相关视频 7 部,阅读量达 50 余万。主导开展的 " 最后一公里 " 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为近 32 万居民筑起安全防线。
在全国上下着力开展脱贫攻坚战的冲刺阶段,为了更大限度的发挥安全救灾知识对全面脱贫奔小康的贡献度,刘莹雪利用课余时间策划了 " 扶贫先扶智 · 扶智重安全——深度贫困地区青少年安全意识提升计划 ",面向乡村学生开展安全知识教育,避免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的发生,累计为 2 万余名师生、300 多个家庭送去安全自救知识与技能。她策划并组织实施的其他十余项志愿服务项目也先后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连续三届甘肃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及各类省级以上奖项二十余项。
用爱心点亮乡村少年的 " 脱贫 " 梦想
从象牙塔到乡村课堂,她无悔西行,用爱心点亮大山深处的梦想和希望。
2017 年起,刘莹雪连续四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 " 三区三州 " 深度贫困地区——临夏回族自治州支教,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民族团结、促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扶贫必先扶志,美育播种梦想。依托 " 爱在远山 " 深度贫困地区留守儿童艺术教育精准扶贫活动,刘莹雪多次前往临夏、陇西、会宁等 24 个曾是深度贫困地区的村落开展志愿服务,持续为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们带去艺术的滋养,为大山深处 3000 多名孩子点亮艺术希望。她参与推普脱贫活动,着力解决了学生、家庭妇女、青壮年劳动力等群体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沟通交流和应用能力方面的问题。
2019 年,刘莹雪报名参加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并任队长,在东乡县龙泉学校担任初中语文和政治教学工作,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将小组讨论、互动教育等方式引入课堂,将民族团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价值和意义等内容融入教学。通过课程教授、控辍保学、入户家访等工作,帮助 54 名应届考生圆梦高中,137 名应届考生进入中职学习专业技能,劝导 46 名学生重返课堂。
2020 年,刘莹雪参与教育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在甘肃省东乡县、会宁县融合当地传统文化,构建了以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器乐、书法、美术、足球、传统武术为主的体育美育课程体系;形成了覆盖一至九年级学生的体育美育常态化教学活动;开发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课例等,为 2180 名学生营造了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
从专业学习到校园活动,从社会实践到志愿服务,在学术科研的战场上,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她把小我融入大我,把青春献给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新时代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耿睿
图片由西北师范大学提供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