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止汕头在吐槽修路,搜索 " 修路 "," 阵痛 " 的城市还是蛮多。
但这并不代表汕头的 " 阵痛 " 就理所当然,如何减少 " 修路 " 过程的 " 阵痛 ",考验的是城市的综合治理水平,交一份市民满意的答卷、提供一份高质量的解决方案,是汕头现代化治理水平跨越的必经之路。
刚闭幕的汕头第十二次党代会里,温书记明确指出:" 坚定不移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着力增强集聚辐射能力。加强超前谋划,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拓展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
其中一个关键,就是 "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这是汕头经济特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举。
从公开报道看,自温书记履新汕头,至少在十二个公开场合,专门提 " 城市交通 "" 城市道路 " 问题,关注之深、关心之切,溢于言表,路修得怎么样,是汕头发展的信心之举。
在 11 月 10 日的市委书记专题会议上,温书记明确指出," 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抓好市政道路建设,(要)以实实在在的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取信于民 "" 要分门别类研究解决在建市政道路项目存在问题 "。
话很实在,也在理。
之后不久,汕头市住建局发布《2021 年汕头市中心城区市政道路建设情况及责任单位公示(第一批)》,这是自 10 月 25 日,汕头市城管局向社会公布《汕头市中心城区北岸积水点整治措施及责任人一览表》后,第二份明确的," 层层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 清单,从实施 " 一点一策 " 到 " 一路一策 ",汕头从城市治理思路调整到落到实处,不过仅仅一个月。
滑动可查看《2021 年汕头市中心城区市政道路建设情况及责任单位公示(第一批)》
就城市治理而言," 修路 " 不仅是个民生问题," 修路 " 本身旨在解决通行效率的滞后,并通过对 "(通行)路权 " 的重新分配,优化城市效率,是城市发展效率的变量。
以黄河路快速改造工程而言,在仍未全线贯通的情况下,自桃园到海湾大桥的通行时间,正常情况下,从之前的 35 分钟提速到 20 分钟。美中不足处自然有,比如,黄河及庐山路交界处,如果也能使用黄河东厦路隧道的整体式箱型结构,让车流下沉穿过庐山路,那整体通行效率将更高;再比如,在泰山韩江段,适当考虑地下行人通道,以免快速路通行所剥夺的行人原有路权,也是极佳。
但这些都与一市财力等多个要素相关,不充分了解规划设计考虑还真不好怎么说。
说这些,并不是让市民去忍受 " 阵痛 ",当网友弹幕式地痛心疾首 " 汕头修路让我把小电动骑出山地车体验感还扑了个街鼻青脸肿 "" 堂堂市区淹水 "" 凌晨两点施工让我们感动得起来睡不着觉 "" 汕头的交通在市民中有永远吐不完的槽 " 时,我们总不能一句,看上面,连北上广深都在修路,敷衍了事。
要让群众切实感受到 " 看得见的平安,摸得着的幸福 ",要推动构建完备便捷的市政交通网络、安全可靠的城市运营体系、方便舒适的社区居住环境,那就不能让 "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成为一句套话。
市政道路建设,修的不是一条条路,而是建一份份汕头心——是对汕头城市治理管理的信心、对管理者的放心,是积极贯彻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为群众办实事 " 的决心!
同样的," 加强城市行车道路规划 " 在党代会报告中,被纳入了 "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 之中,修路——解决行路权的背后,更是在建每一个市民对城市的归属心,修好路,何尝又不是一件广义的营商环境大事呢?
庆幸的是,从过去两个多月来看,汕头确实在下大力气解决影响群众出行的" 急难愁盼 "问题,并从科学安排施工时间、加大人员设备等施工力量投入、尽量收窄作业面合理设置围挡等方面,正在尽力把道路交通影响降低到最低。
各级管理部门,也通过各种新的传播方式加大与市民的沟通精度,让影响更小化,让理解更大化。
城市治理本是一个管理思路、管理手段不断迭代的过程,我们和所有市民一样,期盼更多立竿见影惠及民生的实事,不断呈现。
来源:数据粤东
* 全文图片均来自麦卡 / 数据粤东,使用请予声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