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以 2014 年中国援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病毒为核心原型拍摄的医疗剧,正在热播。这是一部隔着屏幕都能紧张到让你手心出汗的主旋律电视剧。12 月 16 日,记者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获悉,剧中角色冯刚的原型正是该院院长助理兼医务部部长李进,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上海公卫中心原党委书记卢洪洲也曾参与到援非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工作当中。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右)和该院院长助理兼医务部部长李进(左)
留下了 " 带不走的传染病防治队伍 "
2014 年 9 月,李进接到了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组建医疗队赴西非大西洋岸的塞拉利昂共和国的通知。这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整建制的派往国外去执行任务的 30 人医疗队,仅仅用了 4 天就完成了集结并顺利出发。而在此前,医疗队伍里没有人真正接触过埃博拉病毒。
塞拉利昂的情况比李进预计的还要糟糕:他们要工作的医院——中国援建的中塞友好医院,因为之前收治的一位埃博拉病人死亡,而医院的所有医务人员都被吓跑了。
▲中国医疗队到达塞拉利昂(李进位于右二)
更令医疗队感到头痛的是,当地的医务人员完全没有防护知识。" 当时的塞方工作人员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医疗口罩、规范地洗手,他们的传染病防护知识和技能基本上是零。" 李进说。
尽管大街上到处都有宣传标语:Ebola is real(埃博拉是真的),但街上依然人头攒动,民众没有任何防护,也没有意识到疫情的危险,仍然习惯于随意的生活方式,好像病毒从未来过。
" 埃博拉作为一种烈性传染病,感染率和病死率极高,而当地的埃博拉患者是我见过的最难管的病人。" 李进说,他们依从性差,喜欢扎堆和随意行动,很多病人随处躺睡、呕吐、大小便,床垫经常被病人拖出病房,单间检疫、消毒隔离等措施得不到严格执行。
为了尽快展开收治工作,医疗队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和传染病消毒隔离的要求,对医院结构布局提出调整改造意见,并加班加点进行了结构改造,仅仅两周时间就将其改建为可以满足烈性传染病收治要求的专科医院。与此同时,医疗队也对塞方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从护士、药剂师、保洁员、到信息员和抽血员,进行了全面的防护培训。
▲李进为塞方医护人员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李进介绍说,全院医生和护士每天要在 30 摄氏度以上的湿热环境中,穿上厚重防护服和面罩、护目镜、鞋套。工作结束后,再反复进行喷淋消毒,按照预定步骤,脱下 11 件防护用品,每次脱衣都要历经 20 分钟左右,但医生护士一丝不苟地遵守操作规程。此外,医疗队员每天至少三次进出病房,在满是病毒的呕吐物和排泄物中穿行,与尸体近距离接触;有时还要到院落里和大树下寻找不服从管理的病人,逐个询问病情、测量体温、发放药品,正是医疗队员们科学严谨、规范负责任的工作,挽救了许多病人的生命,大大控制了埃博拉病毒的传播。
李进说," 作为军人我是义无返顾的,但是作为领队我确实压力很大。" 要做到零感染,李进同医疗队成员制定了严密的规章制度,从防护、到病房操作的整个过程,制定了 200 多条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流程。其次,医疗队加强对塞方人员的培训,考核合格才上岗。要求塞方人员对自己的工作人员严格管理,每天除了医院以外,所有的活动情况都要报告。此外,还加强了人员管理。" 当地除了埃博拉之外,还有疟疾、伤寒等。尽管天气很热,我们要求晚上出门一律不准穿短裤。" 李进说。
中塞友好医院院长卡奴称,中国解放军医疗队来了以后,给当地医务人员进行了培训," 这些知识我们现在能用,将来也可以继续用,感谢解放军为塞拉利昂留下了‘带不走的传染病防治队伍’。"
2015 年 3 月,李进被评为 " 最美援外医生 "。
" 我们一起抗击埃博拉 "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原上海公卫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到达塞拉利昂的时间是 2014 年 11 月,仅仅是在那一个月,塞拉利昂就新增了 1800 多位病例。出发前,卢洪洲的妻子悄悄在他的每件衬衫上都绣了 " 卢医生 " 的英文缩写,万一出现意外可用于识别身份。
同李进一样,塞拉利昂民众落后的防疫观念令卢洪洲和其他援非专家头痛不已:即便当地政府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措施,比如禁止民众聚集,关闭学校,并在繁华路口设置路障设置警戒,但是基本没用——每一天,依旧有很多人从外省市和郊区挤到首都来,为了找工作。
▲卢洪洲为当地人民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更令人头疼的是,在塞拉利昂,为了表示对死者的敬重,送别的亲友家属要聚集在尸体周围为死者清洗净身,可埃博拉的传播方式就是直接接触。
卢洪洲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从社区这一薄弱环节切入,仅仅在 3 天内就迅速开办了第一期培训班。卢洪洲说:" 世卫组织的培训主要聚焦在医务人员,而我们的培训是针对社区这个最薄弱环节。因为医院内的传播只是疫情扩散的一小部分,我们要防控社区和葬礼这类更容易发生大范围疫情传播的渠道。"
为了埃博拉的防治知识和信息真正到达千家万户——中国医疗队 " 培训下社区 ",先借助当地卫生部门的力量,挨个社区挑选 " 适当 " 的学员:部落酋长、选区议员、老师、医生、警察 …… 之后,再发动这些人充当社区和村落的培训师,影响到更多人,覆盖首都弗里敦及周边地区。
培训班既讲英语也讲土著语,讲的不仅仅是理论,比如埃博拉是什么、怎么防控;还要教会每个人如何消毒、洗手,如何穿戴个人防护用品等。
作为临床医生,卢洪洲要做的还不仅是培训。他在塞拉利昂进过隔离医院和实验室,参与过埃博拉病例的会诊;此外,他还特意去了当地的孤儿村,那里大多数孩子因为父母感染埃博拉死亡而成了孤儿,一些孩子被感染,年龄最小的才 5 个多月大。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他赶紧汇报给培训队和中国大使馆,为孩子们捐去食物、药品和钱。
援非期间,卢洪洲作为临床专家主动在埃博拉治疗中心与当地医生交流诊疗体会,还应邀参加每周两次的塞拉利昂全国病例管理分析例会,参与修改治疗指南手册,并在第一时间获得授权将其翻译成中文,为中国援非防控埃博拉医疗队提供了专业的参考材料。
除肩负培训塞拉利昂社区公共卫生人员和医务人员的任务之外,培训队专家们还根据当地防控埃博拉的需求,在与中国驻塞使馆、塞国家卫生部门多次沟通协商后,完成了塞首都 3 个行政村重点培训方案的制定,为下一步加强埃博拉防控能力建设,完善传染病防治网络奠定了基础。
卢洪洲认为,援非是医生的责任感使然。" 毕竟我们现在是个地球村,我们不能因为远在万里之遥就觉得安全了。非洲有疫情,我们就不可能泰然处之。能够有机会在那里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就好了。"
在塞拉利昂,卢洪洲喜欢穿一件 T 恤,是培训队此行特地做的,胸前印着 "we fight Ebola together"(我们一起抗击埃博拉),走在街上很醒目。当地路人见到,时常会热情地高声打招呼,同时比划出胜利的手势—— "Chinese man!Fight Ebola together!(中国人!一起抗击埃博拉!)"
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 通讯员 深三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