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由多学科优秀青年教师组成的教师团队,创新性地将劳动教育核心要素重整、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螺岭劳动教育立足生活教育,以课程体系为根基,以社团活动为主阵地,通过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运用跨学科融合手段,实现日常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课程模块体系化构建与实施。
▲劳动教育科组成员合照
与此同时,螺岭劳动教育学科注重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重点引导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情境性创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劳动环境中,运用所习得技能解决具体的操作问题。
劳动教育渗透家校社 贯穿学生关键学习时段
螺岭劳动教育科组目前共有 6 名教师,平均年龄仅为 30 岁,是一支年轻、朝气蓬勃的学科队伍。作为融合性学科,科组中的教师学科涵盖语文、数学、体育和音乐,其中 4 位老师曾是罗湖区习本课堂研发项目组的核心成员,学科分管行政林慧萍副主任具有文字编辑、课题研究、课程开发、多媒体剪辑等教研特长,对劳动教育科组有着明确的引领性作用。
▲学校与新谊社区举办 " 传承非遗技艺—新谊社区青少年手工坊 " 劳动教育活动
作为第七届深圳市教育改革创新劳动教育特色学校,螺岭的劳动教育立足生活教育,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渗透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薛端斌校长在罗湖区劳动教育研讨会上就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发表看法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劳动教育科组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要求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使劳动教育既继承优良传统,又彰显时代特征。同时,劳动教育科组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借鉴他人丰富经验、技艺的基础上,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打破僵化思维方式,推陈出新。
▲劳动教育骨干教师林慧萍老师执教罗湖区劳动教育示范课
近年来,劳动教育科组在师生人数众多、校园空间有限的条件下,不浪费一砖一瓦,已经建设了以鱼菜共生系统为主,模拟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态要素组成了一个以自然科学启蒙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综合性学习基地,并将此生态共生项目作为校本课程,学生在生物探究园中,可以亲自种植植物,饲养鱼、蚕和蚯蚓等小动物,在施肥、除草、浇水、喂鱼等劳动实践中感受生命的生长变化,在身体力行的生物研究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
▲学校生态共生项目劳动教育基地
低、中、高三阶教学目标 培养 " 五美六会 " 劳动少年
劳动教育旨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使学生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并培育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在螺岭 " 新生活教育 " 理念的指引下,为实现 " 五美六会 " 的育人目标,实现日常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课程模块体系化构建与实施,目前已形成低、中、高三阶教学目标,并形成相应的课程计划。
针对低年级学生,劳动教育科组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指导学生完成个人物品整理、清洗,进行简单的家庭清扫和垃圾分类等,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指导学生参与适当的班级集体劳动,主动维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等,培养集体荣誉感;指导学生进行简单手工制作,照顾身边的动植物,引导学生关爱生命、热爱自然。
▲学校组织节日劳动系列活动——庆元宵包饺子
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劳动教育科组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指导学生参与家居清洁、收纳整理,制作简单的家常餐等,每年学会 1 — 2 项生活技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勤俭节约意识,培养家庭责任感;指导学生参加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适当参加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指导学生初步体验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简单的生产劳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懂得生活用品、食品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
此外,通过课程化和项目化等形式,举办了多次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活动,如科创节、美术展、寒暑假家务活动等,并积极开发各年龄段劳动课程和项目活动。在劳动教育中,老师带领每个学生用双手去创造,用大脑去思考,让他们感受到劳动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劳动能力。
▲劳动教育团队参加罗湖区劳动教育骨干团队组建培训活动并做经验分享
在未来,劳动教育科组也会进一步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特色项目课程,积极探索构建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精神。
深圳晚报记者 李娴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