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需要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这日子呢,也是越来越好了。" 皋兰县石洞镇明星村 60 岁的村民魏俊邦笑呵呵地说。2020 年,魏俊邦结束了多年外出务工的生活,加入到村党组织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天在田间地头劳作,还有了 " 牛产业 " 股份,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在明星村,像魏俊邦一样通过加入合作社过上好日子的村民还有很多。近年来,皋兰县石洞镇明星村按照石洞镇党委提出的 " 一村一业一特色 " 发展思路,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切入点,积极推行 " 种植 + 养殖 "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支部带合作社、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合作社带群众、合作社带合作社的五带模式,激活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双增收。
明星村位于皋兰县城十公里外,村里总耕地面积 9260 亩,其中水地 5053 亩,全村主导产业为红砂洋芋、玉米种植和养殖。魏俊邦说,村里大多数村民都是农耕人,每年玉米收成,是他们赖以生计的重要来源之一。
明星村党支部负责人杨勤前表示,石洞镇党委指根据当地实际,推行 " 种植 + 养殖 "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 " 上级扶持资金 + 土地入股 + 农户自愿入股 " 方式,带领村 " 两委 " 班子和党员成立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建成了育崽母牛养殖示范基地。
12 月 19 日,魏俊邦正在忙着把田地里的玉米秸秆运出来,用秸秆粉碎打包机加工成冬季牛饲料。在地头路边,秸秆打包机 " 一键启动 ",一捆捆玉米秸秆被送入打包机中,经过粉碎、除尘、压块后,方方正正的秸秆捆包整齐地堆放在一起,随即被装车运合作社。
" 村里地多,每年要焚烧大量玉米秸秆,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而今年,村里再也没有焚烧秸秆的现象,秸秆都被集中收集,制成了牛饲料。" 杨勤前介绍说,为了达到 " 家家富 ",明星村让党员产业带头人与农户结成帮扶对子,魏俊邦就是其中一名受益农户。
" 交了秸秆的农户,村党支部合作社免费旋耕地,我家有 12 亩耕地,节省将近千元。开了春,等着牛入了养殖场,我还会在村上运输牛饲料,也能够获得一定的收入。" 魏俊邦说," 帮扶党员入户时会给我们村民讲新的政策,我自己也常看一些乡村振兴发展的新闻。和家里人商量后,在村养殖场入股了 2 万元,每年还可以获得分红。"
石洞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石洞镇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开展扶持工作,为明星村争取了 350 万元来发展育崽母牛养殖。我们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乡村振兴切入点,已形成党支部引领、合作社推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农村党建与合作社建设同频共振、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目前,明星村党支部合作社已发展会员 32 人,其中党员 11 人,农户自愿入股 35 万元。该村育崽母牛养殖产业已与甘肃省内龙头企业达成初步合作,今后将由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与销售渠道,将推动党支部领领办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程珊珊
通讯员 高康迪 文 / 图
责任编辑丨安周霜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