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7 日," 莲花山论坛 " 第四讲在福田区图书馆报告厅开讲,美国人类学家、" 握手 302" 合作创始人、《向深圳学习》主编和作者之一马立安以《向深圳学习:一个人类学家的实践与思考》为题,从虔贞女校的历史以及在安贞女校开展的一系列公益展览讲起,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讲述了深圳如何在海洋文化背景下创造了奇迹。
▲美国人类学家马立安在讲座现场
莲花山论坛是由中共深圳市福田区委宣传部、深圳市福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由深圳市福田区前瞻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深圳市见山见水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并由深圳市福田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的公益性讲座活动。当天的讲座由深圳市福田区前瞻社会科学研究院理事长韩湛宁主持。
▲讲座由韩湛宁主持
据马立安介绍,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一门人文地理分支学科,也是文化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帮助我们理解一个社会整体上怎么使用空间的价值观的学问。该学科研究的内容包括地表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空间组合及发展演化规律,以及有关文化景观、文化的起源和传播、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环境的文化评价等方面。
马立安认为,当我们把海洋视为文化地理的中心时,才会发现不同的可能性,即:闽南、岭南和越南的海岸线是一个文化片区。南洋文化片区恰好在两大海之间,而深圳本土的海洋化无处不在。在她看来,深圳人的故乡不是通过陆地来定义的,而是展开的海洋给了深圳人想象的可能性。
深港地区的文化地理可分为晒盐的文化地理和种田的文化地理,这两种文化地理截然不同。历史上,在这两种文化地理空间里,主要使用者可分为本地人、客家人、疍家人。欧洲的殖民运动给南洋社会带来巨大变化,促进南洋文化地理的发展。厦门、汕头、香港等海港成为 19 世纪后的重要国际化基地,这是一种以海洋为中心的国际化。
除了占领主要的海港外,欧洲人也推动基督教和天主教在当地的发展,客家人特殊的文化地理,使传教士们纷纷到广东客家地区传教。位于深圳龙华大浪的虔贞女校就是民国时期传教的产物。
讲座中,马立安还分享了她创立 " 握手 302" 艺术空间的社会实践。" 握手 302" 策划将日常生活、社区和艺术联系在一起的公共活动,并与深圳飞鸟剧场进行合作,在深圳不同社区以艺术的方式探索文化地理的可能性。
旁观者与亲历者的双重角色,为马立安带来了更多体验与思考,使她能以独特的视角观察、解析深圳这座城市的成长轨迹。
马立安最后总结说,我们都在寻找真正家园的旅程中,旅程的终点是英雄回家," 我们需要科学的教育,我们需要离开家,并且在意外的地方建造新家乡。"
深圳晚报记者 贾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